作者:沈東曦
七子山
蘇城西南七子山東西逶迤,支脈飄忽南北。南部的吳山和陸墓山與七子山氣脈相通,構(gòu)成了一塊畚箕狀的山形,被清人顧嘉譽譽為“風(fēng)土樸茂,塵跡罕至,有桃源之遺意”。
只可惜,這么誘人的山谷之地,去的人少,畚箕狀的山形漸漸成了一處“原始狀態(tài)”,林泉之幽被鐵絲網(wǎng)隔離。其實,禁地是相對的,山體相連氣脈貫通,是難以絕對的封鎖。雖是深山野塢,仍不乏“閑人”問津,會想方設(shè)法擺脫封圍,與山塢來一次親密接觸。
洄溪草堂(仿徐靈胎故居復(fù)建)
山塢,這個詞讓人覺得有靜氣。一片靜靜的山谷,它有一種小氣候,可耕讀,可隱居,還可怡情。四周群山遮攔,其間水霧氤氳,氣候濕潤,清代的洄溪草堂就隱藏于這里。
徐靈胎
所謂草堂,也就幾間茅房,坐落在山林,掩隱在綠蔭。堂前有松毛,堂邊有溪流,山間還有畫眉鳥相伴。洄溪草堂的主人,是一位吳江名醫(yī)名叫徐靈胎(1693-1771),又名徐大椿,洄溪是他晚年的號。在江南一帶徐大椿負有盛名,說他和李時珍一樣聲名遠揚,并不夸張。江南另一位長他27歲的名醫(yī)葉天士,也無不佩服道:“學(xué)問無窮,不可輕量也”。而徐大椿的人生履歷里,最濃墨重彩卻是他晚年的隱居生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徐靈胎奉旨赴京給高官治病返回后,突然急流勇退,來到了吳山,結(jié)廬于深塢野林,開始了“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的另一種人生。
這里,過去稱之老江北園或西山塘,現(xiàn)在喚作越溪街道的張橋村,歷史上曾長期隸屬吳江,直到1950年才劃歸吳縣管轄。早在春秋時吳山就是吳人重陽登高處。在一些文字記載中吳山甚于其他支脈,半山腰有畫眉泉,相傳吳王夫差居吳城時,曾攜西施于山塢避暑,西施臨水而照,梳妝畫眉。山上古跡眾多,僅清代就有多處吳江高士來附近隱居,被當(dāng)時公認的世外桃源。
徐靈胎
遍地是小薊、牛筋草、牽牛花、益母草、決明草、何首烏、蒺藜、小飛蓬、馬齒莧、紅花酢漿草、蒼術(shù)、車前子……都是治病的良藥,徐靈胎認為風(fēng)水佳地所采的山藥也必為上品。從葉到花,從花到果,仿佛在徐靈胎的手里,沒有什么病是不能治的。廣求博采,醫(yī)道日進。而他并非埋首山間的“土郎中”,更是一位懂經(jīng)學(xué)、水利、文學(xué)、道學(xué)深厚的“洄溪道人”。筑路修橋,開山建亭、躬耕荒地、金石鑿刻……玩得樂此不疲。“日澹風(fēng)和,鳥語深從,花香盈室,白云封戶,翠靄迷空”,就是在他日后的《畫眉泉記》中深情地記錄當(dāng)年的生活情景。
不信在人間
人托山水而寄情,山水因人而增色。畫眉泉因洄溪道人的到來名聲越來越大,松毛塢成了當(dāng)時勝景打卡之地。他在松毛塢頭尾住了十年,次子徐燨子承父業(yè)時間更長,卻是他們生命中安穩(wěn)寧靜的時光。徐靈胎在金學(xué)和道學(xué)等層面重新構(gòu)建吳山,在摩崖石壁上留下了一批極為珍貴的寶藏,提供與其密切往來當(dāng)朝權(quán)貴、社會名流、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詳細記錄。徐大椿自己在石壁上情不自禁地刻下兩方石刻:夢游處,不信在人間。
然而,中國大地戰(zhàn)亂頻仍,地處山坳的畫眉秘境,在百年動蕩中屢遭破壞,漸漸的,洄溪草堂被世界遺忘了,確切地說,是這個紛亂的世界顧不上它了,春夏秋冬,等待著隔代的識者。
終于盼來1985年蘇州文物大普查。西山塘早已雜草叢生,亂石遍地。踏上橫斜枝蔓遮蓋的古道,在往乾元寺和吳山嶺的半山腰岔口,找到了存世百二十年的洄溪草堂故址——已是一堆碎石荒地。雖沒留下一墻一椽、一磚一瓦,也沒有出現(xiàn)“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曾經(jīng)的勝景,但聽聞著這空山鳥鳴,草木葳蕤,恍惚間似乎依舊可以遙想出當(dāng)年“畫眉撲浴”的美妙情境。
幸好摩崖石刻還存。徐靈胎父子倆精心打造的藝術(shù)瑰寶,還是讓到訪者大吃一驚!
草堂遺址邊,一縷明亮的陽光從樹叢透來,映照在“高二丈,長則四倍”的石英崖壁上,墨寶猶如上蒼賜予我們一份饕餮大餐。先人們一筆一刀,披星戴月,精心賦予冰冷的石頭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以一本本“石質(zhì)書籍”,展現(xiàn)于山水之間并永久保存于世。
古畫眉泉
我愛其清
懸崖滴乳
直壁忘機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由洄溪道人題刻“古畫眉泉”橫批,赫然醒目,像鑲嵌于石壁上的門楣,拉開石刻帷幕。“仙境”“云壑”“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環(huán)翠”等感嘆美景的;“直壁忘機”“開山建亭”“夢游處”等感慨意境的;“我愛其清”“可以濯我心”“懸崖滴乳”等感悟泉水之勝的,句句寓意深遠。時間從清乾隆至嘉慶年代,作品涵蓋篆、隸、正、行、草各類書法,技法精湛,分別采用了陰刻、陽刻和線刻,簡直是一座天然書法展覽館。
翠滴春山(王葆元)
仙境(袁牧)
這些杰作中,當(dāng)然不僅是父子二人所為,還有袁枚、王昶、山銜、錢大昕、錢天植、王葆元、潘奕雋、果親王、許玉猷等曾到訪過畫眉泉大家的手跡,這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共計31方石刻,構(gòu)成了一部洄溪草堂研究史。最為顯眼的,為袁枚求醫(yī)拜訪的題刻。1765年秋天,袁枚因疾承蒙摯友引薦,進山求醫(yī)問道,得以結(jié)識這位傳奇人物。在洄溪老人作陪下,品著畫眉泉沖泡的山塢茶,耳畔不時傳來松濤溪泉聲,不禁拍案稱奇,情不自禁題書:仙境!袁枚不僅在文學(xué)造詣上頗有建樹,其書法也獨樹一幟,他擅長行書、正書,也是寫大字的高手,日后張問陶大加贊美:“隨園老人不以書名,而船山太史盛稱其書,以為雅淡如幽花,秀逸如美士。”
果親王題名石刻
其它題刻僅從表觀上,也堪稱一流。如乾隆胞弟果親王的題名石刻“上池瓊液”、史學(xué)家錢大昕的手跡“云壑”、畫家潘奕雋題“滌煩”等,件件佳作,一方面是對徐靈胎父子倆真實感情的流露,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傾注了對勝景無限喜愛題刻的。
但有意思的是,這一廳曠世墨寶,民國嗜好金石碑刻的李根源,曾幾次為乾元寺、吳山嶺題刻,很遺憾,近在咫尺的洄溪摩崖石壁上,并沒有看到有他的題字,足以見證彼時的畫眉泉早已被野林湮沒。
“回溪摩崖石刻”碑
我在張橋等你
現(xiàn)在,一塊簇新的“洄溪摩崖石刻”碑矗立于草堂故址下方,列入蘇州文物保護單位。松毛塢入口,畫眉泉文化展示中心即將撩開它神秘面紗,路邊詩意般的“我在張橋等你”……或許以后我們不必再絞盡腦汁為看仙境犯愁了。
寫在徐靈胎逝世二百五十年忌
來源:《吳江通》微信公眾號
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