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相冊時,無意間翻到一組舊照,是2013年初春拍攝的運河邊三里橋,這座古老的單孔橋輕盈地飛跨河水兩端,半圓拱橋與倒影合成一個圓滿的形狀,在嫩柳新枝的映襯下,別有一種無聲的俏麗。輕柔的河水泛著又一個春天的微光,河岸邊一大片燦若煙霞的梅林,正花開如海。
突然就想再去運河邊走走,雖然我知道那里的梅林一帶已于2014年動工改建,如今是一座基督教堂。三里橋也于今年開始重修,但是運河還在汩汩流淌,那是江南的生命河流,江南文明的承載。
江南運河流經這座城,是在最東面,我住在城西,一直生活在運河的臂彎里,它與時光一起流淌,是滲入生活的親切存在,卻又隔著地理距離。趁著周末,我又一次來到運河邊,仔細閱讀它,感受它流經古今的氣韻與風華。
遠遠望見高大的尖頂教堂,靜靜佇立在古老運河畔,有著中西文化并存的既視感,河水湯湯,白亮亮地像是從遠古而來,奔赴一個江南之約。河中行走著的貨船不疾不徐,兩岸樹木房屋安安靜靜,一切的節奏都是和順溫婉中有著水一般連綿的韌性,一如江南人的性格。
三里橋四周已經被圍起來了,圍欄里一堆石頭,據說拆下來的古磚石都編了號,修建時再按序碼建回去,修舊如舊還原它歷經歲月的基本風貌。它的新生里,將是過去與現在交織的歷史重編,繼續與運河為伴,做江南文明的標點。
初秋的水云天里,運河溫柔地順著河道向南而行,也蜿蜒出“九里石塘”。江南運河的纖道也叫“塘路”,是人工修筑的河堤,與古運河相依而行,這一帶綿延九里,故稱“九里石塘”。當然,現存已不足九里,但也蔚為壯觀,從遠處望去,猶如長虹臥波,是大運河蘇州段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堤岸。看那古纖道從容地順著河流迤邐在橋與橋之間,古來多少足印經過它們,多少故事在上面層層疊疊,似乎可以想見纖夫群像的動感畫面,勞工號子在水岸上空有節奏地回響,穿越時空飄散,化作了現代一首情意綿綿的《纖夫的愛》。水岸邊,步履中,搖蕩起伏的情感,煙火的親,俗世的暖。
這一段古纖道,與水流一路南行,要經過好幾座小橋,觀瀾橋,仙槎橋,挹波橋,聽起來都是很有故事的名字。其中一個小碼頭有座泰娘橋,宋末詞人蔣捷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舟過吳江》里:“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舟行過處,可就是這處所在?古纖道行至北七星橋,甩出一個優美的弧線,款款到達南七星橋,從直路到S形角度,或許也是跟修建現代高速公路是一個原理吧,既美觀又避免了行者在單調單一中產生疲倦感,祖先的審美和智慧也是珍貴遺產啊。
江南水網皆通,四通八達,像是這片熱土的血脈,網織出獨特的文化積淀。古來以河代路,曾經“扁舟來往水云鄉”,曾經“運河水滿萬艘通”,現如今雖然陸上交通也發達了,但江南運河依然是活的,依然承載著過往的各色運輸船只,也傳承著自古到今的水文化,船過流水靜,波澄兩岸平,是古今風情并存的活的文物。
去年夏天我也來過這段塘路,坐看各種貨船載著不同物什,像裝著不同的人生故事。今日來,大大小小的船只依舊繁忙穿梭,低云在遠水上空,船行漸遠,像走到了天上去。不同的是,堤岸邊有了幾處人工變化,正在修建的古纖道公園,突出了“中國大運河遺產點”的水韻風情,豎起了“江南水上長城”的美術字牌,修亭鋪道筑雕塑,為轉化成旅游資源做各種設施準備。
大運河的江南河段古已有之,到隋煬帝時期又重新疏鑿和拓寬,在歷史進程的各個階段不斷變化著。現在對古橋的修復、對運河周邊的資源重整,也像不斷注入新的活水,使古物不斷有新的活力,與運河兒女生息共存。
這段以水為系的流動風華,驚艷過歲月,也將帶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隨著運河水,交給未來又一段江南文明史,繼續著它的風華旖旎。
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