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巴赫穆特市原本不過是一座擁有70000居民的小城市,但在俄烏戰事爆發后,其卻因為地處巴赫穆托夫卡河岸的地理位置,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在北半球的冬季到來后,寒冷和雨水對塹壕中的交戰士兵造成了巨大影響,按照美國《紐約時報》的描述,巴赫穆特是九個月以來俄烏軍隊交手最血腥的戰區,“那里已經成為真實世界中的地獄”。
▲環境極度惡劣的巴赫穆特戰場壕溝
在大約450年前,俄羅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也稱伊凡四世)下令建起了巴赫穆特,最初是作為抵御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前哨基地,經過歲月變遷后,戰爭災難再一次降臨到這座小城。《紐約時報》稱,在遭遇數次失利后,俄軍集中大量技術兵器和精銳部隊,對烏軍控制下的巴赫穆特發起多次攻擊,雙方戰斗已經持續了數個月之久。其中,俄軍的大口徑火炮和戰機,對城中幾乎所有值得轟擊的目標進行反復破壞,原本茂密的樹林變得一片狼藉,平原在大量炮彈的反復犁地下變得坑坑洼洼,“像極了月球表面”,但最殘忍也是最血腥的一幕還是發生在農田區域。
▲遭到火炮破壞的森林
交戰雙方主要爭奪戰前的城市或者居住點,而在這些有人類活動的區域周邊,農田因為土質相對松軟和往往呈現外包圍的狀態,而被雙方視為最合適的塹壕挖掘地帶。相比于國內影視作品中往往只有一條直線的道具壕溝,現代戰爭中的真實塹壕不僅蜿蜒曲折,而且四通八達,這些集防炮、交通、生活、戰地救護于一身的深溝,既是雙方士兵的容身之處,又是讓他們厭惡不已的地獄。隨著近期烏克蘭平原上連連下雨,雨水倒灌入塹壕形成泥水,雙方士兵都需要在一片泥濘中生活、戰斗以及等待死亡,每天都是精疲力盡的絕望。
▲炮彈反復轟擊下的巴赫穆特戰場
這種塹壕式的對峙讓人想起了一戰西線,德國和英法聯軍曾經的戰斗。相比于100多年前西歐戰場上,動輒成千上萬人的陣亡的場面,俄烏雙方每日傷亡數字不過幾百人。不過,自二戰結束以來受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的進步,文明世界已經很少再出現這種軍事對抗方式,惡劣的作戰環境、高居不下的傷亡數字和望不到盡頭的戰斗,使得巴赫穆特成為社交媒體的焦點,也是交戰雙方畏懼不已的血腥戰場。目前,俄軍參戰主力是著名的瓦格納雇傭兵集團,并且得到了部分正規機械化部隊和火炮的加強。而烏軍除了原本防守部隊外,又調集了第58、93機械化旅和其他分隊前往增援,但這片戰場就像是海上的恐怖漩渦,只見交戰部隊被吞噬,很少見到幸存者能全身而退。
▲烏克蘭軍隊的機械化部隊
事實上,經過數月的交手后,俄烏雙方都已經將巴赫穆特的戰斗賦予了一定的政治意義。烏克蘭在之前的連連勝利影響下,很難接受戰場上的一次嚴重失利,這是其內部民眾以及國際盟友難以接受的結果,將嚴重影響烏克蘭政府的聲望,因此其為了保住巴赫穆特不惜將精銳的機械化部隊調入巴赫穆特填坑。而俄軍在連續退卻后,也面臨著巨大的內部壓力,帶有一定戰略意義的巴赫穆特,就成為其試圖挽回聲譽的一役。雙方都勢在必得,又受交戰方式和戰斗區域的限制無法全面展開,最終表現在戰場上就是大量火炮的使用。
▲俄軍裝備的2S7M型203毫米榴彈炮
戰爭的本質是投送殺傷,火炮作為陸上作戰兵器遠程火力殺傷的翹楚,自誕生以來就處于特殊位置。巴赫穆特附近的俄烏軍隊鑒于雙方交戰方式,很自然地如同一戰一樣使用大量火炮進行支援。從烏軍前線士兵的傷亡情況來看,炮擊造成的破片傷害以及腦震蕩,已經占據了相當可觀的比例。而烏軍對火炮的使用則同樣居高不下,按照《紐約時報》消息,烏軍在過去幾個月中獲得的約350門歐美制造的身管火炮,已經在高強度使用后面臨種種問題。特別是飽受好評的美制M-777型155毫米榴彈炮,由于相對輕便和帶有火控軟件使用強度極高,但也因此出現了許多故障。
▲烏軍操作的美制M-777榴彈炮
為了盡量避免俄軍反火炮部隊的反擊,烏軍炮兵喜歡在M-777的極限射程附近開火,這本身并無問題,但長期最大裝藥對炮管是非常大的損傷。再加上烏軍獲得的炮彈來源復雜,雖然都是北約制式技術標準,但僅僅是些許誤差仍然顯著加快了炮管磨損。時至今日,350余門援助的火炮中,已經有約三分之一出現嚴重問題,需要返回后方維護中心檢修甚至是換裝炮管后才能繼續使用。而當下烏克蘭并不具備在境內維護這些火炮的能力,運回歐洲不僅會浪費寶貴的運力,而且效率也相當低。
▲不合理的炮彈使用也會對火炮造成損傷
在陣陣炮聲中,俄烏雙方的交戰士兵只能龜縮在充滿泥水的塹壕中,在嚴寒天氣的襲擊下,食物、衣服、藥物等種種生活物資都成為難題,塹壕腳等典型疾病也不可避免地開始流行,這也正是現代戰場上最殘忍的一幕。以現代社會的物資供應和醫學水平,這些問題其實都只是小問題,但放在一線戰場就屬于絕對的大問題。士兵只要離開充滿死亡的前線,幾乎所有問題都能解決,但其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最終也只能在這充滿噩夢的區域繼續戰斗。70多年前,俄羅斯與烏克蘭曾在這片土地上戰斗,但當時并肩作戰的雙方,如今卻在西方的操縱下同室操戈,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