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間三竹畫《四時幽賞》
▌郭林麗
東坡定名 易安續夢
“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等。此曲本為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所制“憶仙姿”,詞曰:
憶仙姿(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此詞以神話傳說為題材,“曾宴桃源深洞”,用劉義慶《幽明錄》中“劉阮遇仙”的典故,即劉晨、阮肇在天臺山遇仙女的故事。全詞以回憶的筆調,“曾宴”“長記”點明記憶之深,寫與佳人離別時的依依不舍,表達了別后對佳人的深深思念。其中“如夢,如夢”兩句,疊用二字,反復吟唱,實為本詞之眼,故清人查慎行評此詞曰:“疊二字最難,唯此恰好。”回憶如夢,往事如煙,桃源舊事不堪尋;醒來亦夢,佳人不在,殘月落花空惆悵。全詞含蓄蘊藉,凄婉迷離,感情深摯,“以閑淡之景,寓濃麗之情”,更顯韻味深長。
蘇軾用此調時,改名“如夢令”。其詞序云:“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兩闋。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因取以為名云。”周邦彥又因此詞首句曰“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此調于唐五代時期僅存五首,白居易三首,李存勖、馮延巳各一首。宋代“如夢令”逐漸成為流行的詞牌,現存《如夢令》詞約900首。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李清照的兩首詞:
如夢令(其一)(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其二)(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兩首詞均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常記溪亭日暮”一詞,追憶往昔,沉醉流連。日落時分,乘舟而返,誤入藕花深處,鷗鷺驚飛,笑語滿船。全詞不事雕琢,清新自然,展現了詞人早期生活的美好情狀和愉悅心境。“昨夜雨疏風驟”一詞,借酒醒后詢問海棠花事的描寫,委婉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自然和春天的熱愛。古人評“知否,知否”二句,曰“疊得可味”“口氣宛然”;評“綠肥紅瘦”一詞,曰“此語甚新”,“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全詞寥寥數語,卻集委婉、活潑、平易、精煉于一體,極盡傳神之妙。
山居離愁 抒寫孤獨
“如夢令”,一闋短短的小令,卻寫出了詩詞世界的無限意蘊。一闋《如夢令》,訴盡千古情。夢有千百種,情思任流轉,在詞人們精心書寫的夢中,有山居秋暝般的自然風光,也有愁腸百結的離別之思,亦有個體顧影自憐的孤獨幻夢。
山居之夢,如蘇軾詞:
如夢令·有寄(宋·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此詞為蘇軾離開黃州后在京城所作,“玉堂”指翰林院。蘇軾因烏臺詩案于元豐三年(1080)被貶黃州,“別后”指蘇軾于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東坡”指蘇軾于黃州城東門外開墾的荒地,貶謫期間,蘇軾躬耕其中,并命名為“東坡”。黃州和“東坡”對于蘇軾都有著極其特殊和重要的意義,況且京官生涯也并非盡如人愿,所以詞人不免有歸耕之思,此詞便抒發了詞人懷念黃州之情,表達了歸耕東坡之意。
作者“傳語”東坡,初顯思念之情,“人在玉堂深處”一句,亦于輕描淡寫中,蘊含著向往田園的深意。“別后”兩句,揣想離去之后東坡冷清荒涼的景象,隱含對東坡的眷念之情。“歸去,歸去”二詞疊用,直抒胸臆,是愿望,亦是決心,表明自己將歸耕東坡的心愿。“江上一犁春雨”一句,朦朧迷離,卻又暗含生機,春雨喜降,正宜犁地春耕,既富有詩情畫意,又滿含農時希冀。全詞清新明快,淡雅清秀,表達了詞人對黃州生活的深情回憶和無限神往,寫得真摯動人。
《如夢令》中的山居之夢,山水如畫入夢來。或是趙長卿的“且住,且住,數遍溪南煙樹”,或是李祁的“且住,且住,細看兩山煙雨”,煙雨如畫,人在夢中。或是王師錫的“竹上一樓嵐翠,竹下一渠春水。中有隱人居,破屋數間而已”,或是張炎的“苔徑獨行清晝,瑟瑟松風如舊。出岫本無心,遲種門前楊柳”,山間隱居,翠竹松風,楊柳披拂。
山居之夢是詞人們懷念或向往的理想之境,而現實中更多的是離別與思念,是一些世俗無法消解而又融化在詩詞里的離情別夢。如秦觀《如夢令》:“樓外殘陽紅滿,春入柳條將半。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腸斷,腸斷,人共楚天俱遠。”落花飄零,作者對景傷懷,思念故人,不禁腸斷,人雖遠而思念更遠。
孤獨幻夢也是《如夢令》詞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如宋代詞人向滈《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此詞抒寫作者的孤獨,窗前燈下,孤獨落寞,以“影兒”反襯個體的孤獨,全詞構思新穎,別具一格。孤獨之夢,或是“人似已圓孤月,心似丁香百結”“愁絕,愁絕,江上落英如雪”(宋·謝薖),或是“一夜新秋風雨,客恨客愁無數”(宋·朱敦儒),或是“瘦影太伶仃,忍向寒塘自瞥。凄絕,凄絕,腸斷曉風殘月”(當代·葉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