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亮
教育部近日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教育部的這個通知只有幾百字,卻覆蓋上億中小學學生,針對多年來手機能否進校園的爭論,給出了明確的答復。
中小學生帶手機進學校,已是普遍現象。家長為孩子配備手機,大多出于隨時聯絡的需要。接送孩子時間上不能完全保證、上學放學路上掌握孩子的行蹤,也便于孩子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及時尋求幫助。此外,像初高中生日常外出,需要手機支付、導航等功能;疫情期間,也需要出示健康碼。可以說,在智能手機已成生活必需品的時代,孩子帶手機有一定的必要性。
可為保障孩子安全配備的手機,卻被嚴重濫用了。手機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各種危害,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且不說由此引發的視力嚴重下降趨勢、沉迷網絡游戲之害,單就對正常課堂秩序造成的影響,常常令教師頭疼不已。有些中小學生自制力不夠,不僅課間玩游戲,甚至課堂上也機不離手;更令人擔憂的是,手機里烏七八糟的信息污染孩子的視聽。近年來,各地都出臺了一些禁止帶手機進校園進課堂的措施,但由于標準不統一、操作性差等缺陷,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有的老師采取極端方式,砸掉學生帶進課堂的手機,在粗暴管理招致輿論批評之后,更多的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玩手機也就不敢嚴管了。教育部明確表態“不得帶手機入校”,給學校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撐,也是給家長和中小學生立了規矩。
在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的同時,不能忽視很多老師同樣陷入手機依賴癥。對家長來說,班級微信群不可或缺,老師安排活動、布置作業、與家長溝通,只要是手機能解決的,就不再用其他方法,甚至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前不久爆出的“讓家長改作業”沖突,就有手機依賴癥的影子。禁止手機進校園,老師的眼光應先從手機上移開,為學生做出榜樣。
遏制校園手機亂象,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需要師生同破手機依賴癥。教育部適時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讓手機回歸工具本質,為各地校園手機治理提供了遵循。令人欣慰的是,通知并沒有簡單地一刀切、一律禁止學生帶手機進課堂,捍衛了教育教學秩序的嚴肅性;“原則上不得帶手機進校園”,又照顧到了特殊情況。落實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還需結合實際出臺更為細致規范的規定,老師帶頭、家長配合,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