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文”是什么?
“語”為語言,“文”既指文字,也指文學,更指文化。
2.高考語文考什么?
高考實際上是考查考生的語文素養。主要考查方式是閱讀與寫作。概括來說,閱讀方面,在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上具體體現出來的是古文閱讀、古詩閱讀和現代文閱讀(可能涉及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類的文章,以及散文和小說);寫作方面,在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上具體體現出來的是微寫作和作文。
下面,我們就為考生具體分析。
一、古文閱讀
1.考生要精選幾十篇古文進行精讀,即讀通讀透,對所讀文章進行以下7方面的知識點整理:
①重點實詞
②重點虛詞
③詞類活用
④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動句、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⑤古今異義
⑥通假字
⑦古代文學、文化現象
2.考生要對高考背誦篇目里的所有古文進行精讀。
近兩年,北京高考語文卷對于背誦篇目的古文多有考查。鑒于此,這一部分古文要引起考生高度關注。有這幾十篇古文打底,就會培養語感,增強信心。
二、古詩閱讀
考生首先要把高考背誦篇目里古詩部分讀通讀透,要關注以下6方面:
①詩歌發展史
②詩歌體裁
③詩歌題材
④重要詩人及詩歌風格
⑤手法
⑥重要詩論
以此為基礎,儲備詩歌鑒賞相關知識,再進行知識遷移,便會事半功倍了。
三、現代文閱讀
無論是考查何種文體,考生在復習中都要緊抓文體特征,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拿散文來說,散文最大特點是“形散神聚”。這個“形”即作者所要借助的形象,“神”即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抒之情、所言之理、所表之志。學習掌握閱讀散文從“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即緣“形”尋“神”,就會清楚明白得多了。
另外,考生也要從認識層面提升閱讀能力,把某些散文歸在一個大的話題之下,橫向比較,讀多篇,通一類,以提升審美能力、理解能力、精神境界。
四、寫作
1.微寫作
考生要注意審題,只要按照題目要求去寫,就可以得到比較理想的分數。
2.大作文
好的文章應該在審題立意準確的基礎上追求情真、意高、言美。想寫出好作文,考生要把握以下3點:
①閱讀
古文、古詩、現代文的閱讀與寫作不可分割。
如今年北京高考語文卷散文閱讀《說起梅花》的題目,和作文題《深入靈魂的熱愛》,前一題是閱讀題,考查文章的謀篇與立意,換個角度看,考查的何嘗不是寫作能力呢?后一題是作文題,由閱讀《說起梅花》引出文題,換個角度看,考查的又何嘗不是閱讀能力呢?在這兩道題里面,讀與寫是結合起來的。
②放眼現實
西南聯大時,劉文典教學生寫文章,僅授以“觀世音菩薩”五字。學生不明所指,劉解釋說:“觀,乃是多多觀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講音韻;菩薩,就是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學生聞言,無不應聲叫好。
③提升思維品質
作文的行文思路,體現的就是考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等幾個特點。
這樣,考生在作文時,或者指向內,微觀自我,體會自己人生幸福;或者指向外,宏觀世界與歷史,宇宙與人生。跳出小我看深邃歷史,觀廣闊人生,體人間之冷暖,品世間之五味。考生要具有文人情懷,會發思古之幽情,有悲天憫人之情懷,有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用愛寫真性情的文章。總的來說,文章要有情趣,即有文學趣味,有文化意味,關注生命自然,關注社會人生,有家國情懷,有人文氣息,情真意濃;有理趣即見解獨到,分析深入。
當然,立意高遠的基礎是先學會把話說明白,把理講清楚,言之有情有理是對考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
綜上,高考語文本質上是考查考生的語文素養,有了語文素養,也就很容易應對高考語文了。借用朱熹的詩句來說就是“向來枉費推移力”,有了這個,便“此日中流自在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