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運用,自由靈活、變幻無窮,獨具匠心,其精湛的建筑施色技術、特有的藝術視覺、藝術形式和美學追求,展示了中國工匠對色彩藝術獨特的審美眼光,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在世界建筑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色彩的來源
中國古典建筑色澤艷麗,顏色種類繁多,大面積色塊鋪墊對比,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味用色方案。建筑物上的色彩繽紛,是我們特有的民族特色。
1
本色的影響
建筑物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材質自身色彩傾向帶來的。磚瓦、石頭、金屬、木材等各有的原色,自然礦物質顏色如綠松石、碳、蛤蜊白、金、銀等。在常用的“五彩并舉”的混合結構中,便自然形成了多種色彩。地面上“中庭丹彩”就是本來燒制的紅磚的顏色。
建筑中白色基臺和石欄桿,就是“漢白玉”或花崗巖的原色。
?
故宮
屋面主要是磚瓦本身的顏色,灰色或者青灰色,墻身的磚則是燒制出得來的顏色。
王家大院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至于黑色,大量的木材,用于取火,燒成的木炭為黑色。泥土原有的土黃色,和茅屋屋頂農作物或其他植物(在此稱之為“草”)干枯后的顏色這里也便有了幾種傳統主色紅(磚)、白(墻)、青(瓦)、黑(碳)、黃(草)。
廣西興業縣龐村清代民居
2
時代條件影響
顏料的發明,礦物質顏料、植物質顏料以及動物質顏料的提取技術的完善。從大自然中提取顏色是古人慣用技巧。建筑色彩也主要體現在木材的油漆上、金屬的裝飾以及后期發明的琉璃建筑材料上。
色彩運用特點
屋頂色彩中分為:黃色(尤其是明黃)琉璃瓦、黃綠混全(剪邊)、綠色、綠灰混合、灰色陶瓦。
建筑物墻身色彩:主要有紅、綠、棕等色。
西藏古建筑
構件色彩:梁枋、斗拱、椽頭彩畫色調以青、綠為主,間以金、紅、黑等色,柱子以紅色、綠色為主。
歷代運用特點
唐代以前_材料本色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最初體現著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沒有顏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下圖)
北齊婁叡墓壁畫(上圖)
唐代_顏色體現等級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統一的規劃,建筑歸'禮部'管,有了等級制度的劃分。
唐建大佛殿南禪寺(上圖)
宋代_色彩反映主流
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繼承和發展。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響,建筑顏色突出為紅色。這一時期的色彩反映了當時的主流文化。
太原晉祠圣母殿,創建于宋天圣年間(1023年—1032年)晉祠木雕盤龍,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圣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
晉祠木雕盤龍,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
元代_風格秀麗絢爛
元代宮室建筑也承襲了唐宋以來的傳統,元朝以后的裝飾紋樣傾向平實、寫實的路線,宮殿建筑的色彩和圖案為精密研究,風格秀麗且絢爛。
北京妙應寺白塔
明代_色彩濃重悅目
明初立國南京,主要仰賴江南工匠。永樂移都北京,北京宮苑建設,也以南方工匠為主。明代建筑嚴謹、工麗、清秀、典雅,頗具江南藝術的風范。
安徽省黟縣宏村鎮盧村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民宅(徽州明代傳統民居)
清代_油漆彩畫盛行
到了清代,顏色使用越來越復雜,建筑越來越突出裝飾性,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畫'。圍繞彩畫形成了一系列與建筑文化相關的內容,彩畫某種功能演化成裝飾。
慈寧宮
山西省介休市太和巖琉璃牌樓(清光緒年)
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是在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演變形成的。隨著朝代的更替,建筑色彩隨之發生著變中國色彩的形成和發展。多元的文化必定影響著建筑色彩的多樣性統一在整個民族共識繼承和發展上中國傳統色彩承載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歷史階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色彩可以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