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幽州、并州、營州。傳說中堯舜時代的行政區(qū)劃制度。《書·堯典》:“肇十有二州。”谷永、班固都解釋作“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在禹置九州之前。到東漢馬融才解釋作舜在禹治水后,就禹所置九州分置幽、并、營三州,合為“十二州”。后世釋經(jīng)家多采用馬說。近代學者認為十二州的傳說,當由于漢人影射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而起; 馬氏解釋十二州名,乃雜取《職方》、《爾雅》所載《禹貢》九州以外州名拼湊而成。參見“九州”。
②雍州、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益州、幽州、并州、交州。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為了要符合古經(jīng)義,廢除 司隸校尉部和十三刺史部而改置此十二州。東漢 光武帝罷十二州,恢復西漢舊制。 ③司隸州、冀州、豫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雍州、 涼州、并州、幽州。三國魏置境內(nèi)為此 “十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