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墓
乾州蕞娃
最近,在網絡上發現部分永泰公主墓發掘時期的資料,結合作者個人收集的其他資料,現就永泰公主墓的相關情況簡單整理如下:
一、墓的位置和發掘經過
永泰公主墓為永泰公主和駙馬都尉武延基的合葬墓。墓東距西安76.5公里,西蘭公路從墓的圍墻內西部穿過。西鄰韓家窯,東為東金村,北是西金村,南靠馬家坡,西北距乾陵2.5公里。
永泰公主(684年?-701),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公主名仙蕙,字秾輝,母為韋皇后,初封永泰郡主。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史書記載,唐大足元年(701)她因議論武則天與張易之、張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則天“杖殺”(也有賜白綾死的說法), 時年十七歲。而據墓志銘記載,李仙蕙因難產而死。
武延基(約680年-701年),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武承嗣之長子,武元爽之孫,武則天侄孫。承嗣受則天寵信,封魏王。圣歷元年(698年)九月,武承嗣死,武延基繼“魏王”位,武則天嫌其名,改其號為“繼魏王”。大足元年(701年),坐罪被廢遭誅。“魏王”位由其弟武延義繼。
中宗即皇位后,下詔追謚女兒李仙蕙為永泰公主,武延基為駙馬都尉,神龍二年(706)將二人合葬于乾縣北原,陪葬乾陵,以帝王規制“號墓為陵”。
永泰公主墓的發掘工作是由一九六〇年八月四日開始,至一九六二年四月十六日正式結束。實際工作日是二百八十八天。共清理夯土1111.1立方米,出土文物1354件。
揭地表土和清理墓道天井:從一九六〇年八月八日開始揭地表土,找出六個天井口,清理墓道南部。墓道兩壁壁畫很好,顏色鮮艷,為使壁畫不致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在兩壁仍留有30——40厘米厚的夯土,到最后清理,以作保護。在清理基道的同時,也開始揭露天井,按照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天井的順序。
在清理天井的過程中發現早期盜洞。盜洞是從第六、第五天井之東壁開鑿下來的,范圍頗大。由于這個盜洞口沒有封好,常年的雨水伴著泥土流進墓室,前后室內淤泥高達2.2米。在距券頂上部東南(即第六天井內) 60厘米的地方,發現一付直立人骨架,骨架之北有一鐵斧,人頭骨在甬道的淤土中,其位置恰好和甬道券頂盜洞口上下相對。在頭骨之北1.19米處有金、玉,鎏金飾品。在第六天井內接甬道的磚券頂部東、西、南三壁有盜墓人挖的钁痕。根據人骨架的上下、周圍的遺物、遺跡來推測,可能是一盜墓人死在天井內的盜洞中。
小龕的清理,該墓共有八個小龕,分布在第一、二、三、四天井下東西兩邊,先清理第二,再清理三,四,最后清理第一天井下面的各小龕。第二、三、四天井下面的各小龕均被盜墓人擾亂,器物的原位都無法看出。只有第一天井下面的兩個小龕未經擾動,保存了原來的位置,龕內完全充滿了淤泥。
第一天井下兩個小龕多出騎馬俑,騎俑中有三彩俑、彩繪俑、帷帽拱手俑、昆侖俑、牽馬胡俑等。亦有帷帽的木俑和馬俑,似為儀仗隊,此外也有三彩碗、碟、瓶等。第二天井下的兩小龕,多為彩繪男女騎馬侍俑、披巾女立俑、帷帽木俑,其中以彩繪女騎俑和女立俑占多數。馬俑有備鞍和沒備鞍的兩種。第三天井下各小龕內隨葬生活用具,大多被盜墓人搗毀,僅能看出有盆、罐、碗、井、磨、房子、牛、單、豬等。第四天井下各小龕亦有隨葬生活用具,多為三彩器,有盆、罐、碗、盒,碟等,陶器較少。
清理甬道和前后室。在甬道之南口發現墓志,志蓋上篆刻“大唐故永泰公主墓志銘”。(參見《文物》1963年第1期59 頁)
前室至第四天井下之北洞口為前甬道,前室至后室一段為后甬道,前甬道原設有木門,在門內這留有鐵鎖、鋼泡釘等物,后甬道設有石門。門上刻有生動的動植物花紋。
前后室內淤土達2.2米,四壁壁畫,全部被淤土淹沒,費了很大的精力才剝弄出來。前室東邊壁畫較完好,其他剝蝕很嚴重。后室南壁壁畫也較好,其他則模糊不清。前室淤土中有一批大型動物俑,分布在墓室左側,原來位置不明。后室西部是石槨,槨身全部在淤土中。槨頂為五塊大石作成屋頂形,最南一塊被盜墓人進到槨內而移動了45厘米。槨內填滿了淤泥,隨葬品全部被盜竊,僅邊留部分殘骨。后室東半部中同留有一殘方石座,上刻蓮瓣形,并有粉彩顏色,座的中央是一圓柱,上殘缺不明。這類石座共有四個,在前甬道中還有三個,均殘損。前后兩室的頂部繪有日月天體的壁畫,比較完整。這座墓由墓道口至后室長達87.5米,直3.9米,最深處達16米左右,其規模宏偉,為陜四省歷年來發掘的唐墓中所少見,總記清理夯土和淤土達1111.0921立力米。
二、墓葬的形制
永泰公主墓的結構,可分墓道、甬道、墓室(前室、后室)三個部分。
墓道為南北向,由南到北成18度的斜坡形,全用紅褐色土夯筑,每層厚0.6—12厘米。墓道可分為墓道口、過洞、天井、小龕等部分。墓道口南北水平長23.35,南寬4.5、北寬3.5 米。過洞,緊接墓道口,向北經過間隔的四個天井,至第五天井南口下共有五個過洞,每兩個過洞之間開一個天井,各洞高2.1、寬2.7米,第一至第四個過洞的前后出入口用一層平臥磚、一層立磚相間的砌成,磚的大小不一,一般長0.42、寬0.20、厚 0.09米。天井,位于兩過洞之間,共有六個,為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方形,上大下小,各天井大小略異,一般東西寬3.3、南北2.1米。第一至第四天井均底下通至墓底。第五與第六天井,下部為磚砌券洞,內部填土均用夯筑。
甬道:可分二段,第一段南接第五過洞,北邊繼續一段墓道的斜坡,至第六天井下之北邊斜坡盡處直至前室為平底,第二段在前后墓室之間。
墓室,可分前后兩室。前室:平面顯方形,四璧向外略有弧度,南北兩壁正中券有門洞,室內東西寬4.9、南北4.7、高5.86米。后室位于最北部。南壁偏東界有門洞。建筑結構形式與前室相同,略呈方形,各邊亦有弧度,東西寬5.45、南北5.3、高5.5米。全墓南北水平距離為87.5米。前甬道、前后兩室均用磚砌筑,用方磚鋪地。
三、葬具和葬式
后室西側置石槨一座,槨頂為廡殿式,槨內充滿了淤泥,淤泥中央有一些棺木腐朽的板灰,槨內南部發現一節長達30厘米,寬2厘米的棺板,由于充滿淤土,原來木棺的形制、大小已無法辨認。人骨架也很零亂,在其周圍有赭紅色木灰,隨葬品已盜竊一空,淤泥中夾有一些三彩馬蹄殘塊,槨內西部有一塊三彩器殘片。
人骨遺跡,保存不完整,頭骨及一個下領骨在槨內東北角。這表明是二人合葬,與志文所載相符。由頭骨的位置看,大約是頭向北、足向南。其他葬式不明。
四、隨葬器物
包括俑,金、銅、鐵、玉、錫、磁器、石刻和壁畫。
其中俑是永泰公主墓隨葬品中最多的一類。包括陶俑、三彩俑和木俑。陶俑777件,除一件為紅胎外,其他全部為灰胎,質地堅硬。其中大型俑為塑俑,中小型是模俑。可分為鎮墓俑、鎮墓獸、男騎俑、女騎俑、男立俑、女立俑、男騎胡俑、男騎樂俑、動物俑等。三彩俑,全用高嶺土制成質很細,胎較硬,分為三彩男騎俑,三彩女騎俑,三彩女立俑,三彩男胡立俑,三彩男騎胡俑,三彩馬俑。木俑,33件,出土于第一天井東龕和第二天井東西兩龕,都是男立侍俑。
金器8件,銅器除銅錢外,全部為鎏金的,包括馬飾、花型飾品、帶具、門飾和其他。鐵器30件,玉器10件,錫器11件。
石刻,地面部分包括獅子(一對)、武侍(兩對)、華表(兩件)。墓內包括門、槨、雕花座、墓志等。
陶瓷器包括瓷器5件,三彩器104件,絕大部分破碎殘損。灰陶器81件,多為生活用器模型,均出土于第三四天井小龕內。
壁畫:在永泰公主墓中,幾乎在長達87.5米的墓道內和前后墓室四壁與頂部都繪有壁畫,總面積約有400平方米。每幅畫的內容也各不同,主題是以宮廷人物為主。大體分為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前室和主室六部分。
第二過洞西壁中幅 侍女圖
唐墓壁畫的繪制與墓室建筑結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合理地使用了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后墓室。使人們感覺如同一座地下宮殿一樣,也正符合唐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觀念。所表現的畫面是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成就的珍貴資料。
墓道東壁 檐子圖
永泰公主墓的發掘,在當時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時被稱為“八世紀的文明”。此后,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專家學者、藝術家和廣大游客紛至沓來,專程參觀 。
1963年3月22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一行參觀唐永泰公主墓
墓室壁畫是墓葬構造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墓室建筑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旦建筑與壁畫脫離,就失去了墓葬所賦予的基本功能和寄托的原本意義。另外,從觀賞的角度上來說,墓室壁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環境感。當我們身處原始墓室內,面對依附于原始環境的壁畫時,才能強烈地體會到其中蘊藏的生命力與美感,這也是當時復原壁畫的原因所在。
因為永泰公主墓是國內發掘唐墓中級別較高的一座,其面積之大,數量之多、級別之高在全國絕無僅有。然而,原址保存卻是一個較大的難題,須在人力、物力、財力和科技上投入很大。如不搶救性發掘保護,就會毀于一旦,那將更令人痛心疾首。面對國家當時的國際、國內狀況,確保人們生活溫飽和國家基本建設是頭等大事。為了長期保護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經專家研究決定進行壁畫分割揭取,采取異地保護的方法。因此,1962年陜西省文管會、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化局分別派員到永泰公主墓發掘工地,進行現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