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奶奶帶大的孩子
乾州碎娃
這是由搜狐號舉辦的一次有獎征文活動的稿件,有獎征文的主題是“最受爭議的中國式見面禮,你怎么看?”,看看自己的題目,總是感覺有點不是十分的和諧,但是想想一直以來自己寫文章的初衷只是記錄自己真實的心靈歷程,盡最大可能的為周圍的人們提供借鑒和幫助。所以,我希望有人能夠把這篇文章看完。
在中國,有九億農民,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雖然由于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很多年輕的農村人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耕田種地的農民,而是像城市人一樣走進工廠。也許這其中有些人經過自己的奮斗,能夠在城市有一塊立足之地,成為城里人,這是鯉魚躍農門,或者是金雞飛上枝頭變成了鳳凰。這樣的人在每個村莊里都是比較少,屈指可數的。更多的人只是游走于城市的邊緣,因為他們的根在農村,所以每年他們都需要候鳥一樣在城鄉之間來回的遷徙。
不管怎樣,大多數來自于農村的年輕人迫于經濟壓力,都會把孩子留在了農村,最少是在幼兒時期由自己的父母親代為撫養。如果經濟條件稍微好一些的,在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帶離農村,帶向城市或者城市的邊緣,讓自己的孩子享受稍微優越于自己家鄉的教育。但是更多的孩子是一直在農村生活、讀書,這些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群孩子,以及他們所接受的爺爺奶奶的教育所具有的特點。
一是醋溜普通話。作為這些孩子的爺爺奶奶一般都是在村子里能夠抬頭挺胸的人,因為他們的孩子非常的有出息。他們也知道孫子孫女將來是要離開他們的,是要融入城市的,所以他們就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這種意識。他們的這種想法一方面是出于自己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兒子兒媳的要求。于是醋溜的普通話就出現了,殊不知,這樣的普通話會帶給孩子們更大的交流障礙。
二是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爺爺奶奶帶孩子,一般都會用把自己帶子女的經驗繼續用在孫子孫女的身上,所以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安排孩子的吃喝拉撒。這個是接受現代教育的子女所堅決不能接受的。雖然,也有醫學方面的專家出來解說這個觀點存在一定的科學性,因為孩子們在這種生活過程逐漸形成了對細菌非常強悍的抵抗能力。
三是不十分明晰的是非觀念。也許是人們年齡大了,世事洞明了,看得開,更加愛人了的緣故吧,老人們太過于偏愛孫子孫女。但是這愛中,更多的是溺愛。孩子們不吃飯,會變著法的哄孩子;孩子摔跤了,不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而是趕緊把孩子扶起來,甚至會怪旁邊的凳子擋了孩子的路,會怪路不平,會打旁邊的凳子,會在地上踏上兩腳,這些都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的;孩子罵人了,會覺得孩子有本事;在老家,仍然有不少人在逗孩子玩的時候,會提出來“把你爺(婆)罵個子”的情景。我家女兒6歲的時候有一次回到老家,一屁股坐在家里的小飯桌上面,這個小飯桌確實很矮,孩子站在旁邊要坐上去一點也不費力氣。這個對于我來說,那是絕對不行的,但是家里人竟然因為我責罵了孩子而生氣。
四是孩子成為人們炫耀的工具。素質較高的爺爺奶奶可能也會跟孩子教一些歌謠之類的東西,但是這些又成為他們炫耀的亮點。他們會讓孩子在一個個陌生或者熟悉的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才能,這種過強的表演欲望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非常不好的。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五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受到影響。大多數的爺爺奶奶對于新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比如說微信、QQ等)已經無法適應了,現在很多的教師和家長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交流的。爺爺奶奶只好望機興嘆。當然讓他們去指導孩子的學習更是難上加難,不要說會不會,能不能看得清楚、認不認識都是一個問題。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認老人在帶孩子方面存在的一些優勢,但是我們以上列舉得這些現象卻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對于孩子有誰來帶更好一些,我們也是在不斷的探討之中,所以歡迎大家跟帖說明你的觀點,我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