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狼圖騰》所想到的
乾州蕞娃
看這部電影是為了完成部編七年級語文教材第5單元第18課《狼》的教學設計。多年來蒲松齡的文言小說《狼》都是以贊揚人的機智聰明和狼的貪婪狡猾為主題的。
但是,部編版教材這次的教學要求卻略有變化,尤其是課后第四題的設計:下面是一些有狼有關的成語,你在能列舉出幾個來嗎? 從這些成語來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樣的?如何看待狼的這種傳統形象?課文中列舉了一些成語,我自己也搜集了一些,如豺狼成性、豺狼當道、 除狼得虎 、虎狼之勢、狼狽不堪、狼奔豕突、狼狽為奸、狼餐虎咽、狼心狗肺、鬼哭狼嚎、引狼入室、中山狼等,我發現含“狼”字的成語:大多都是貶義詞。
在單元編排設計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員”、人類始終面對著如何與動物相處共存的問題。本單元課文描繪了人與動物相處的種種情形,有的表達了對動物的欣賞、對其命運的關注,有的表現了人與動物的矛盾沖突。閱讀這些文章,可以增進對人與大自然關系的理解,加強對人類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動物、善待生命的意識。尤其是劃線的這句話,我覺得很重要。結合本單元課文的編排設計,我個人認為,如何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狼也是本課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為什么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狼會作為反面教材出現?有人說這是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一直備受虎狼之害,尤其是狼,一直以其奸詐狡猾而讓人類頭疼不已。我覺得這也許有點道理。
我小時候就聽父親說過狼吃人的一些傳說,本地還有一些人叫狗剩的,之所以被稱為狗剩,其原因是這人小時候曾被狼叼去過,被狼咬去了半邊臉,成為狗剩,是為了避其忌諱。比如說狼會模仿小孩子哭、會裝作老頭蹲坐在地上來騙人。狼還會尾隨行人直立行走。
還聽到很多關于狼吃羊、狼趕豬的故事。狼吃羊,一般是一口封喉,直接將羊斃命,使得羊還沒有叫出聲來,就結束了生命。所以在農村,如果羊在野地里,或者家里圈里,如此這般死了,那首要的懷疑對象就是狼。狼趕豬的故事,可能大都是村民的描繪,未必有人真正見過。狼偷豬,一般會跳進圈里,用嘴銜著豬的耳朵,用尾巴敲打著豬的臀部,豬乖乖的跟著他走。很多時候,誰家丟了豬崽,有一段時間總是懷疑是狼所為。
最嚇人的那個就是有一個老頭奮勇斗狼的故事。說是有天晚上,一個老頭回家晚了,一個人在路上抽著旱煙,邊走邊唱,自己給自己壯膽。忽然發現有人把手臂搭在他的肩膀上,他正準備回頭,卻想起剛才一路走來就他一個人,并沒有人跟在后邊,這個人是從哪里突然冒出來的?這時候他想到父母親跟自己講過的故事,不由得頭皮發麻,因為他知道跟在自己身后的極有可能就是一頭狼。怎么辦?這時候他想起來自己手里拿的長桿煙斗,頭也不回,直接把燒得通紅的煙斗戳了過去,只見身后的狼嗷叫了一聲,撤身離去。老頭這才敢回過頭去看,果然和他猜想的一樣。聽完這個故事后,好長時間,我一個人晚上都不敢再出去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發現人們對很多動物的認識是不準確的。比如說,我們說“臟得跟豬一樣”“懶得跟豬一樣”,這話就不對。為此,我決定在要求學生搜集含“狼”字的成語的基礎上,推薦學生閱讀賈平凹的《懷念狼》、沈石溪的《狼世界》和根據作家姜戎的小說《狼圖騰》改變的同名電影。在教學設計思路確定下來以后,為了讓自己的推薦有一定的引導性,我決定自己先看看電影《狼圖騰》。下來,我就自己所看這部電影的感想簡要匯總如下,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狼圖騰》(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險劇情片,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采用3D實景拍攝。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馮紹峰、竇驍、巴森扎布、昂和妮瑪和尹鑄勝主演。影片講述了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牧民與狼為了生存而彼此展開搏殺的故事。
小說《狼圖騰》自從問世以來,就一直是爭議不斷,在360百科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海內外報刊和網絡新媒體對《狼圖騰》的研究論文和論著有上千篇、種”足以說明,對此我沒有做過調查,也不能妄下斷語。但是,在網上我確實看到很多關于《狼圖騰》的評語,雙方各執一詞,其中不乏一些言語偏頗過激之人。
對我而言,尤其不喜歡這些言語過激的,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只要沒有違反社會公德,在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內,沒有引起民族或群體之間的糾紛,就是可以的,不能因為這個說法不符合你的胃口就大加鞭撻,黨同伐異。
在看完《狼圖騰》之后,我的感受就像著名評論家白燁對于小說《狼圖騰》的評價那樣:“姜戎筆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因之,這是一部狼的贊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狼圖騰》既是現實生活中的狼,也是象征主義的狼,更多的是一種狼性,我更認為那是關中人口中的血性。
現實中的狼是很聰明的,這一點在我們前邊的故事傳說中可以得到證實,在《狼圖騰》中也可以找到:為了報復人類的屠殺,狼面對著一堵約三四米高的高墻,它們采用“搭狼梯”的方式——一只狼直立著身子,靠著墻壁,兩只狼從第一只狼的左臂和右臂“飛檐走壁”跳上去,以此類推,搭了三層“狼梯”后,八只狼成功地飛過了高墻。”
“為了報復人類,群狼在罕見的白毛風之夜,襲擊軍馬群,并且把馬群向湖泊方向趕過去,也是在那個夜晚,草原上最勇猛的馬倌巴圖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但是,包順貴不知道反省自己的錯誤,卻在追究這次群狼襲擊的損失,這是多么愚蠢、固執和自私。因為畢力格老人早就告訴他,草原上最大的敵人不是狼而是黃羊和野兔,是黃羊和野兔在破壞草場。但是,包順貴卻聽而不聞,非要群狼趕盡殺絕,要掏狼的幼崽,而且把狼的勝利果實——冰凍在雪窩中黃羊全部拉走,正是因為個別人的貪婪和無知才造成了這次災難,但是他們不知反省,反倒怪罪起別人,這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在作怪。
狼的這兩次報復,很多人都從中感悟到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本沒有錯,但這只是生物意義上的狼。我們更多的是看重象征意義上的狼,是狼的聰明,狼的團結協作,狼的尊嚴。
狼之所以是狼,就在于它不同于狗的高傲,狼是有尊嚴的!影片中狼的視死如歸,它們寧愿自己從懸崖跳下,也不愿被人類槍殺。它們寧愿被亂石砸死,也不愿意被人們剝皮。尤其是看到那只大狼被一輛吉普車狂追了20公里,費盡了最后一點力氣,帶著不屈的、毫不畏懼的眼神轟然倒地的那一刻,真的使人類的心靈為之震撼,狼的不屈不撓的高貴靈魂,強悍精明的軍事才能,讓人類為之汗顏!在大自然中有些物種,天生不安逸,戰斗才是他們的價值,他們愿意為此冒出生命的危險,也不愿意在安逸中漸漸老去。這樣的物種,這樣的精神,值得尊敬!
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狼的兇悍、殘忍、智慧和團隊精神,狼的軍事才能和組織分工,使得蒙古民族對狼是既愛又恨。不僅將狼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崇拜的對象,而且,死后又將自己的尸體放到狼出沒的地方,實施“天葬”。蒙古牧民相信狼會將他們的靈魂帶上“騰格里”(蒙語:天)。狼是蒙古人敬畏的敵人,也是他們相伴一生、甚至是來生的朋友。正是蒙古人帶著狼的精神征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開通了東西方商業貿易與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面對周圍的那些娘炮、偽娘的時候,面對他們無病呻吟的嘴臉,我更加的懷念霸氣十足的草原群狼。
最后,還要說的是這部電影的片尾曲《滄浪之歌》,有草原牧歌之風格,曲調悠遠低沉,歌詞優美深邃,寓意回味無窮。其實我以前就聽過,很好聽,只是從來沒有把它和電影《狼圖騰》聯系在一起。從歌曲的名字,想起了《史記——屈原列傳》引用《孟子·離婁上》中的一句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愿滄浪之水沖滌蕩盡我心中的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