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 言
1、何謂方言:
方言,俗稱地方話,是只通行于某一區域的語言,是語言的地方變體,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見證。
“方言”一詞最早出自楊雄(前53-18)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一書。 晉代葛洪《抱樸子·鈞世》:“古書之多隱,未必昔人故欲難曉,或世異語變,或方言不同?!?唐代皇甫冉《同諸公有懷絕句》:“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明代唐寅《閶門即事》詩:“五更市買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現代作家冰心《再寄小讀者》八:“他的詩是用方言寫的,富于人民性、正義感,淳樸、美麗?!?/span>
2、方言的分類:
方言一般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的地方變體,民族共同語的分支。分化的狀況取決于社會歷史原因,劃分方言的主要依據是語音特征。 社會方言是適應社會分工需要而形成的民族共同語的分支,是語言的社會變體。有行業語、階層流行語、黑話、等種類。
兩者之間有差別,也有聯系。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的區別:功能不同,前者在一定區域內具有全民性,后者沒有,狀態不一樣,前者有完整的結構要素,后者主要是一般詞匯的集合。
二者的相同點為:第一,都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的體現。第二,都沒有全民性特點,社會方言通行于某個階層,地域方言通行于某個地域。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語言的材料構成。
3、方言的特征:
方言雖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卻也有一種完整的系統。方言都具有語音結構系統、詞匯結構系統和語法結構系統,能夠滿足本地區社會交際的需要。同一個民族的各種地方方言是這個民族的共同語,一般總是表現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語言特點。一般情況下,民族共同語總是在一個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4、形成原因:
現代漢語各方言大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于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于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5、方言的歸屬:現代漢語方言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根據方言之間的差異,結合歷史和地理的等方面因素,中國目前可以劃分為七大方言區: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也有人劃分為五大語言,也有人分為六大語言、八大語言,甚至九大語言。無論采取哪種劃分方式,這些“大語言”內部的使用者有時也不能相互理解。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語言區,人們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差別。所以每個方言區又分成若干個次方言區;例如北方方言,可分為東北次方言、西北次方言、西南次方言等,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其中覆蓋范圍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無疑是北方方言。
6、乾縣方言的歸屬:乾縣方言屬于陜西方言的一個分支。陜西方言大致分為3個地區:關中話、陜南話和陜北話。我們通常所指的狹義“陜西話”僅指關中話。
關中話屬于中原官話,為中原官話的一個分支,代表方言為西安方言(東府)和寶雞方言(西府)。關中方言分為關中方言東府話和關中方言西府話。前者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銅川市、咸陽市、商洛市下屬商州-洛南-丹鳳-山陽、陜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山西運城-臨汾、河南靈寶一帶。后者包括寶雞市、甘肅天水市、慶陽市、平涼市和寧夏西南部。關中話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使用陜西話(關中話)的人主要集中在關中一帶,東起河南靈寶,西到甘肅天水一帶,北接延安,南伸秦嶺北麓,總人口大約五千萬余。
陜北話多屬于西北官話與晉方言,部分地區受晉方言影響較大。
陜南話多屬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話),亦有關中話、江淮官話、楚語、贛語、湘語的少量分布。
根據陜西教育學院人文環境系教師龐曦的研究論文《咸陽話的方言歸屬及區域特征》研究指出:白滌洲先生早在他的《調查報告》里,根據“關中方言綜合地圖”提出,關中方言基本上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區域:“因為從亞柏、眉縣之間起,向北面伸出的同音圈線有四五條幾乎是重合或并行的,兩大區域的界限就在這里?!辈⒅赋隽恕皟煞秸Z音的不同處”。
此后,近代學者楊春霖在《陜西方言內部分區概說》里認為,關中方言內部根據語音的差異可以分成“東府話”和“西府話”,咸陽地區的話屬于東府話…。張維佳在《關中方言片內部音韻差異與歷史行政區劃》中,很明確地試圖從關中地區歷史行政區域變遷的角度解釋關中片內部東西兩個區域之間方言的音韻結構區別性特征。不同的是他認為在東府話和西府話之間有個過渡帶,包括乾縣、禮泉、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武功等咸陽市下轄的8個縣,東西兩個區域之間方言的音韻結構區別性特征在那里體現得很模糊。這一點,已經得到大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同。(未完待續)
乾州蕞娃(劉立軍,關中平原、女皇腳下、城鄉結合部的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熱愛教育事業中年男子。性木訥,愛文學,常著文章以自娛。俯仰天地間,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無愧于我心)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