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刀磨剪子
起刀磨剪子,這是一個古老而日漸沒落的行當,關于“起刀磨剪子”的書寫是否正確,一直是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起刀”極有可能是一個方言,也有人寫作“啟刀”,而且提出了“啟者,開也!啟刀,開刃也!”的說法。而我之所以寫作“起刀”的,是因為這“起”本身就有“發起,開始”的意思在里邊,以前還不知在哪里看到一種說法“把磨刀叫做把刀發一下的說法”。至于正確與否,大家可以在文章后邊跟帖討論。
按照藍翔、馮懿有編著的《中國.老360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記載,在修補行當里有一個磨剪刀,其中提到了北方和南方對于這一事情的不同稱呼。他認為南方(上海)你只要喊一聲“削刀——磨剪刀”,人們便能夠明白你的意思。而在北方,人們大多稱呼為“磨剪子來——戧菜刀”。南方的吆喝聲短促干脆,北方的聲音悠長脆亮,富有節奏感。
因為磨刀匠沒有固定的場所,依靠走街串巷招攬生意,所以他們賴以吃飯家伙事兒并不是很復雜。一條短腿的長板凳,一頭用繩絆固定著兩塊可互換的粗細磨刀石,凳中裝有一臺手搖砂輪機,另一頭則固定著一個工具箱,里面放著錘子、鋼鏟等簡易工具,凳腿上還綁著個塑料水罐,這便是他的全部“寶貝”。但是,這家伙事兒簡單,不代表誰都能夠操作。同樣的家伙事兒拿在不同的人手里,效果卻有天壤之別。如果不懂得當中技巧,不只是無法把剪刀或刀磨利,反而會弄破整把剪刀或刀。
先說磨剪刀。按傳統方法磨剪刀,首先,是要檢查一下剪刀的磨損情況。另外,磨剪刀前,要先將剪刀兩片連接處的鉚釘用工具擰松,使剪刀成為一個“X”型,這樣便于研磨。先用砂輪磨好了再手工磨,砂輪磨完之后,銹跡斑斑的剪刀便變得光亮如新。但是,必須注意剪刀上砂輪時,刀刃要立起來一點,刀要端穩。
下一步是手工磨,分為上“油舌”和上“刀磚”兩個階段,。油舌是磨刀石的一種,用沙子做成,比砂輪更細膩。拿剪刀在上邊磨是為了將刀刃打磨得更細。刀磚與油舌差不多,只不過是用泥制成,質地更細過油舌。3道程序過后,磨剪刀的工序就基本完成了。每磨一陣,磨刀師傅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刮試一下,看看刀鋒是否鋒利了。這是小時候最讓我們感到驚詫的,如此鋒利的剪刀刃,萬一不小心,劃破了手指,那可真的是得不償失。
下來說磨刀,接過雇主遞過來的菜刀后,磨刀師傅都會先用手捏捏刀背,瞇著眼看看刀刃,選定從哪開磨。往刀上沾以些水,用手搖砂輪機打磨一會兒,接著又在磨刀石上粗磨和細磨,一邊磨一邊往刀上淋水,并不時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試鋒口。
之所以很多地方叫做戧刀,那也是有原因的。以前的菜刀多為夾鋼刀(“貼鋼”),刀體是鐵的,刀刃是鋼的。新買來的刀沒有開刃,或者舊刀用久了不鋒利,就得用戧鏟把附著在外面的銹和污物鏟掉。所謂戧刀,就是一種特別硬的鋼打成的刀,刀片卡在像自行車車把似的架子中間,按住兩頭的扶手,就可以戧菜刀了,跟木匠用的刨子差不多。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磨刀人逐漸消失在了大街小巷,我家媳婦也開始用上了網上淘來的家用磨刀器,使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學,這就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但是,遠離了記憶深處的那一聲聲清脆的聲音,仿佛我們離自己的精神家園也越來越遠。如果說,有一天我們再也無法找回屬于我們的精神家園的時候,無法返回我們的心靈故鄉的時候,那就是人類的悲哀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