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秋遇上國慶
鮑久霞
國慶節(jié),是普天同慶的重大節(jié)日,是我們中華民族從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到強起來了的歷史見證,是每位中華兒女為之驕傲的見證。這一天,人與人之間相見的問候語是脫口而出的“國慶節(jié)快樂,祖國加油!”
中秋佳節(jié),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萬家燈火團圓的日子。傳說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間帶來旱災。后羿射下9個太陽,挽救了蒼生,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后羿舍不得吃,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的一個門徒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藥向天上飛去。當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長居于此。后羿心痛不止,于每年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擺下象征團圓吉祥的食物,對著月亮與嫦娥遙遙相聚,訴說相思之情,月餅也由此誕生。
隨著這個千古傳唱的愛情故事的傳播,也衍生出了月餅越來越多的做法。慢慢地,后人就將中秋節(jié)視為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團圓節(jié)之一。一家人哪怕相隔再遠,工作再繁忙,也會抽空回家,以求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由此,說起中秋節(jié),也使世人對愛情多了一份敬仰,多了一份圣潔,對家人多了一份牽掛,一份長相廝守的期盼。古往今來,文人墨客也寫下了許許多多贊美中秋節(jié)、意寓美好祝福的詩詞歌賦,其中最令大眾熟知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知勾起了多少不能歸家的游子的思鄉(xiāng)淚。
生活需要儀式感,現(xiàn)代人多用這樣的日子,記錄美好的時光。
中秋佳節(jié),也是個收獲的日子,常說“年怕中秋,月怕半。”預示著萬物從春季的生根發(fā)芽,到夏季的茁壯生長,再到秋天的豐碩田野,花生、大豆、玉米、紅薯,加上拾了一茬又一茬的棉花,摘了一撥又一撥的紅豆、綠豆,紅的發(fā)紫的高粱,花開沒完沒了的芝麻,種補在田邊地頭的南瓜、四季豆角兒等農(nóng)作物,全都腳趕腳地相繼成熟,所到之處都是滿滿收獲。在外的游子,翻山越嶺享受著母親膝下之歡,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和爸爸談?wù)劰ぷ髋c任重道遠,總結(jié)一下心情,訴說一些思念。做上一桌豐盛家宴,舉杯邀明月,共同祝愿祖國強大,家庭安暖!
唯一小有遺憾的是,雙節(jié)遇上連陰雨,一直纏纏綿綿的小到中雨,弄得到處都是濕漉漉的,多日前準備好了的歷程表改了又改,精心挑選的幾件裙裝也因降溫而“刀槍入庫,馬歸南山。”秋雨,一直以來就是秋天多愁善感的眼淚!很多人不喜歡這樣的天氣,我卻獨愛雨中漫步,一把小花傘綻放所有一見鐘情的文字,寫下了五彩斑斕的憧憬。
時光總是太匆匆,節(jié)日里過的就是一種心情,悠閑散漫的假期稍縱即逝,該放下的放下,該開始的開始,在人生百態(tài)里,繼續(xù)從容而恬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