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今日優選
影響一個社會。
多元智能指的是哪些?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三十多年來該理論已經廣泛應用于歐美國家和亞洲許多國家的幼兒教育上,并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1、語言智能 :具備這種智能的人對文字和語言特別敏銳,他們擅于用語言或者文字來抒發情感。作家、演講家往往都是屬于說話語言智能特別突出的的這類人。
2、數理邏輯智能 :這種能力較強的人,對于推演、運算和數字非常敏感。除此之外,他們也擅長用比較、因果邏輯的思維模式來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3 、空間思維智能:這類型的人對空間和方向特別敏銳,對空間有關的事物,他們都能夠清晰的辨識其在空間的形狀、結構、線條、顏色等細節。
空間智能可以劃分為形象的空間智能和抽象的空間智能兩種能力。形象的空間智能為畫家的特長;抽象的空間智能為幾何學家特長,建筑學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間智能都擅長。
4、身體運動智能: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類小朋友喜歡動手建造東西,喜歡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它肢體語言。他們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人調節身體運動及用巧妙的雙手改變物體的技能。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于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運動員、舞蹈家、外科醫生、手藝人都有這種智能優勢。
孩子參加運動的目的有兩方面:在活動中感受樂趣、以及學習生活課程。如果一邊培養運動技能一邊運動智能又能得到培養得到的話,孩子當然獲益匪淺。
5、音樂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
這種智能在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樂師、樂器制作者、音樂評論家等人員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現。
對于音樂智能發達的人來說,音樂的出現不是一種特權。
樂感較強的年幼兒童更樂于:聽音(他們對周圍環境中的聲音很敏感)、聽認音節、 唱歌、低聲細語、自個兒哼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樂器、用聲音譜寫樂章、學習音樂。
6、人際交往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關系、及與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
①組織能力,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
②協商能力,指仲裁與排解紛爭能力。
③分析能力,指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系的能力。
④人際聯系,指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善體人意,適于團體合作的能力。
其實很多玩具、桌游中都有一定的社交元素在,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小朋友相互之間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孩子齊心協力探究謎底讓感情升華的更好。
7、內省智能: 內省智能是指“觸及一個人的情感生活,作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手段”。
簡而言之,它是指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才能會從各種回饋渠道中了解自己的優劣。
喜歡獨立工作,有自我選擇的空間。這種智能優秀的政治家、哲學家、心理學家、教師等人員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現。
8、自然認知智能 :對多種植物和動物的一種認識和分類的能力”。不像其他的一些智能,自然智能更關注在大自然、戶外這樣特定環境中的各種生命形式。
自然智能比較發達的人,在戶外或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通常會感到很有活力。但是,自然智能并不僅僅指戶外。
自然認知智能在任何有植物和動物的環境中都會被用到。如在動物園、水族館、花園里對動植物的觀察和推斷。這種智能本質上是一種依賴于觀察力和邏輯的分類的智能。
很多時候,老師都會給孩子布置撿樹葉、觀察身邊環境的作業,這都不失為是一種培養孩子自然觀察智能的方法,當然,家長也可以帶孩子收集大自然中的物品、 玩土或沙子、養寵物、去動物園,水族館、或是公園等在戶外玩,也可以家人一起去野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項,家長們應該挖掘他們的長項并加以鼓勵和培養,當然學校也會在一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微型社會,孩子的素質、成就更多的來自于家庭教育,家長采用怎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將決定孩子的未來。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各種信息和知識大爆炸,家庭教育模式也層出不窮,例如賞識教育、快樂教育、潛能教育、全腦教育、情境教育等等,各種培訓機構進行得如火如荼,例如舞蹈、書法、繪畫、聲樂、英語等,由教育引發的各種消費急劇上升,曾有家長感嘆,家庭收入的一半都花費在孩子的各種培訓上。今天的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人之后,于是便不惜代價培養孩子,然而太多的選擇、太多的培訓既讓父母們應接不暇,又讓我們的孩子疲憊不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無數個家庭共同的希冀,但是怎樣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呢?怎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有幫助的呢?我們下面來看看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們家庭教育有什么樣的啟示。
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們家庭教育的啟示
1. 絕大多數孩子都具備充分的潛能,具備成才的潛質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或主導智能,人人皆可成才。八種智能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的組合,有一些智能很突出,而另一些智能差強人意。天才如愛因斯坦,長到5歲說話還不利索,足見其語言文字能力平平。并不是說孩子認字,數數慢、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是“笨”了,他可能人際交往智能特別好,在孩子中很有人緣;又或者視覺空間智能好,認路特別準。只要充分發展并利用自己的優勢智能,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 擁有不同優勢智能的人,適合走的道路也不同,不一定人人都爭著擠一條獨木橋。大體來說,語言文字智能發達的人,在寫作、演講等方面是有優勢的,更容易成為作家、記者、主持人、政治家等。邏輯數學智能發達的人則長于計算、推理、搞科研,更容易成為科學家、計算機編程人員、會計師等。肢體運動智能發達的人可以朝運動員、演員方向努力,音樂旋律智能發達的人有望成為音樂家,人際關系智能和內省智能突出的人更有希望成為社會活動家、公關人員、心理咨詢師等,扮演協調者的角色。自然觀察智能突出的人可以選擇當一個植物學家、探險家、園藝師等。視覺空間智能優秀的人可以從事繪畫、建筑、視覺設計等方面的工作。如果一個孩子非常好動,可以跳上跳下一天也不覺疲倦,但對數字卻是一見就頭疼的,那就應該利用他在肢體運動智能方面的優勢,引導他參加體育活動,而不是逼他參加珠心算的訓練,指望他以后參加奧數比賽去獲獎。
2. 不要扼殺孩子的潛能和天賦
在觀察孩子多元智能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武斷地給孩子的智能結構下結論。有時候,孩子的一些智能強項還會以種種“不良行為”表現出來,父母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容易無意中把孩子的天賦才情扼殺。比如說,你的孩子可能經常做事走神、開小差時,可能這就是因為他的想象力太發達,你的孩子太吵成天像個話癆一樣,可能這意味著他語言文字智能突出。此外,每種智能在孩子身上的覺醒期是有差異的。有的父母一看孩子在某方面表現不行,就以為是孩子的智能弱項,卻不知道這也許只是學習方法不對,或是這方面的智能沒覺醒。
加德納教授曾說,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天分通常可以在兒童早期就顯現出來,數學天分常常在5歲半開始覺醒,在一個人的青年時期達到頂點,而人際關系或內省智能等則常常要在人比較年長時才能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每種智能有其獨特的發展順序,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中開始生長與成熟。例如,莫扎特四歲就能作曲,而且有很多音樂家到了八九十歲還很成功。這說明音樂智能發生很早,且持續時間較長。而邏輯—數學卻不一樣,它不像音樂智能那樣很早體現出來。四歲的孩子邏輯思維還是很模糊的,并且大多數學家在五十歲以后難有較大的理論突破。另外一方面,當我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展現出“天賦”的時候,我們需要為孩子創造條件,尊重智能的發展順序和規律,實施循序漸進式的培養和發展他的天賦,而不是扼殺。例如王安石在《傷仲永》中提到的方仲永,五歲時“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而二十歲后卻“泯然眾人矣”。就是因為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渴于邑人,不使學”, 削弱了方仲永語言智能的進一步發展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這被稱為“麻痹化經驗”,是削弱某項智能發展的原因,使智能的發展就此結束。
3. 我們要構建多元的評價觀
加德納認為個體在生活中至少可以表現出八種以上的智能,所以,人才的評判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智商高并不等于最聰明或最有前途。相反,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學校學習時測得的智商與其成年后是否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之間的相關系數很低。傳統的學校教育只注重學生的語言智能和邏輯一數學智能的培養,然而 , 具有諷刺意味,并在現實生活中屢屢被證明的是,那些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日后的事業上可能并無驚人的表現;相反,那些被拋向“被遺忘的角落”的學習成績并不那么突出的學生,卻不乏事業成功者或者不乏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績。每種智能在個體智能結構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我們不能說哪一種智能重要,哪一種不重要,正如我們不能說丘吉爾、莫扎特、愛因斯坦、畢加索、喬丹誰更聰明、誰更成功。我們只能說他們各自在哪個方面聰明、在哪個領域成功,以及他們各自怎樣聰明、怎樣成功。由此 ,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 , 每一種智能各具特點 , 我們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應該是各種各樣的 ,也就是評價的多元化。
4. 學會賞識孩子,多給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
賞識教育不是“哄小孩”
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可以滿足人的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這些可以促進孩子的個性結構發展得更完善,而好的個性結構,是每個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根本。從操作的角度講,賞識教育應該是有度有方的。要因人而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況,有的孩子容易驕傲,那么就要淡化賞識,而有的孩子負性的評價比較多,那么實行賞識教育則有利于他的成長。
在進行賞識教育時,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對孩子的賞識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而且應該貫徹始終。對于家長是否是發自內心的賞識,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家長想要達到改變孩子的目的,為了賞識而賞識,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這樣的做法太功利了,起不到相應的效果。
5. 尊重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
加德納的研究結論指出,8種智能雖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的,但它們錯綜復雜地存在于每一個個體身上,而且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也是千差萬別。由于智能的不同組合,也就使得個體的創造力顯示出多元化的特征。既然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育的方法就應該反映這個差異,努力確保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能潛力和創造力潛力。根據加德納的觀點,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與之相適應,他提出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模式。在這種學校里,“不但尋求和每個學生相匹配的課程安排,也尋求與這些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并“力求尋找與智能相匹配的教育機會,增加了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能潛能的可能性”。對于家長來說,由于個體的智能發展能力從學齡前就出現了,所以家長要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觀察孩子的智能結構,并因材施教。
6. 創造多元化環境,盡早培養多元智能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尤其是幼兒時期,他們的知識經驗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是離不開自身和外部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加德納建議,在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階段,應該盡早給孩子創設多種條件和機會,嘗試進行各種各樣的體驗。因為兒童往往就是在這一階段發現自己最感興趣和最強的領域的。例如:父母可以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環境,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來發展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為孩子提供樂器、抽時間聽音樂會、一起聽歌唱歌來發展孩子的音樂智能;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和玩各種體育游戲,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來發展孩子的的肢體運作智能;鼓勵孩子參加興趣小組并結交朋友、讓孩子參加團體活動、讓孩子到游樂場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來發展孩子的人際關系智能;通過拼圖游戲、走迷宮、涂鴉等發展孩子的空間智能……
總之,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孩子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成長,倡導“為理解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能力輪廓,人與人之間的才能差異得到尊重和培養,而不是被忽視,被盡量減小。
多元智能理論不是一種教學目標,也沒有告訴老師們怎么教,它是一種由心理學理論發展而來的教育哲學思想,它有助于轉變我們的智力觀、教學觀、評價觀和學生觀,讓教育工作者更重視個體差異——發現每一片葉子的不同,激發每一個不同的小宇宙,最終我們會看到,每個孩子都能夠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多元智能理論倡導的是彈性的、多因素組合的智力觀;全面的、多樣化的人才觀;個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觀;以及多種多樣的、以評價促發展的評價觀。那么作為老師,針對不同智能類型的學生該設計怎樣的課堂活動呢?
課堂活動
無論中方還是西方的教育模式,毋庸置疑最優質高效的模式必須建立在熟悉了解學習者的基礎上,只有這樣,家長和老師才會有的放矢地采取最優解,學習者也會更享受求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