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今日優選
影響一個社會。
一個人的教養體現在平時生活的點滴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臨近踏入社會時,惡補一兩個月就能補回來的。
教養是一種習慣,一種很自然的做事方法,處世之道。
因此孩子的教養要從小抓起!有教養的人總能讓人很舒服,是顏值再高、學歷再高、智商再高也比不了的,也就不存在“孩子不受歡迎”的情況了。
《超級育兒師》中,有個6歲的男孩串串,社交問題很嚴重,同學都不喜歡他。他不懂禮貌,在外面玩時會欺負其他小朋友,動不動就出手傷人。他不守規則,在游樂場里面喝水,被工作人員制止后,還跟人吵架,對著她吐口水。可是,育兒師經觀察后發現,媽媽的縱容才是串“無法無天”的根源。比如,串串發脾氣時狠咬媽媽的手,可媽媽卻伸手去哄抱。串串哭鬧、打人、砸東西,媽媽每次都選擇后退和妥協。在一次次忍讓和縱容中,串串變得越來越放肆,出去也越來越不討人喜歡。其實,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正是大人的默許和縱容,才讓這張白紙染了顏色,變得越來越渾濁。孩子行為剛越界時,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孩子大了就好了,輕描淡寫地翻過去,甚至選擇縱容和包庇。然而,教養和規矩并不是憑空而生,父母的每一次反饋,都將成為孩子未來的行為準繩。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曾講過,小男孩和媽媽一起坐地鐵,中途一位帶著小baby的阿姨上車,小男孩主動讓了座,更是在媽媽休息時,用手為媽媽墊著頭,還幫媽媽背包。意思也是說孩子的習慣、性格、品質等方面,從小就慢慢形成了。換一種角度說,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用人民日報的一句話評論說,那就是:只要父母教得好,這世上根本沒有熊孩子。也就更加不會有“優秀的海外留學生發長文控訴父母”的新聞出現了。在節目《童言有計》中,應采兒分享起育兒心得,自稱是一個嚴厲的媽媽。從小開始,應采兒就給孩子樹立規矩,明確要求,并且監督孩子嚴格執行。比如,日常生活中,家人間也要使用禮貌用語,得到幫助時,要記得及時道謝。比如,她會要求孩子吃飯不可以挑三揀四,有什么就要吃什么,因為這是做客最基本的禮儀。在家中,她會劃分區域界限,限制孩子的行為,讓他懂得尊重和自理。 Jasper雖然有很多玩具,但是他不可以亂丟亂放,尤其是把玩具放在客廳,因為客廳是大家的公共空間。此外,Jasper每次犯錯時,她都會嚴肅對待,指出他的問題,讓他勇于承擔,而不是發泄和耍賴。對許多父母來說,給孩子立規矩其實并不難,難的是日復一日的提醒,難的是在孩子哭鬧面前的堅持。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培養健康的興趣和嗜好,來幫助他們排解壓力。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做運動是極佳的疏壓方法之一,持續做有氧運動20分鐘以上,會促進大腦中腦內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緩壓力的作用。除此之外,幫助孩子養成一項興趣愛好也有不錯的效果。最近我女兒很喜歡跳舞,每周六我都會陪她去學舞蹈,看著她的笑臉,我似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融入集體中,引導孩子去交換,感受分享玩具的快樂,收獲大家的友誼。當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情時,有些家長總是“護犢子”,為自己的孩子開脫,直言“孩子還小”,但孩子再小也應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識,也應有正確的是非觀。也正因為孩子小,父母才更有必要教育,讓孩子懂得犯錯誤的后果,而不是以孩子還小為由,任他犯錯。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十歲的小孩子在電梯里亂按,引起了同小區其他住戶的不滿,于是父親對孩子循循善誘,并與孩子一同寫下“道歉信”。自己自身作則也深刻檢討了自己,兩份“道歉信”一同張貼在電梯內,這位父親的教育可謂是各位家長的榜樣了。事實上,孩子小并不代表不懂道理,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教導孩子主動認錯比為孩子開脫更對孩子有利。當孩子在公共場合過于喧鬧,或者在樓道里亂蹦亂跳的時候,要及時制止TA,并且要和TA說清楚,這樣做會有什么壞影響,以及應該怎么做。因為如果孩子總是這樣,TA會不受歡迎,嚴重的還會被孤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往往更有效果。想要孩子懂得公共場所的禮貌,自己就要首先做到。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在剛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TA的未來有無限可能。而之后有了善惡好壞之分,這與父母的教導是分不開的。在家庭中,父母承擔的角色很重要,不僅要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提供必要的物質供給。更要時刻教導孩子,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健康健全的心理,教會孩子正確的待人處事方式,還要陪伴、保護孩子快樂健康地長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