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晚上8:00
先后將3000位學員送進外企
用英語學習改變眾多學員人生軌跡的楊萃先老師
分享《如何讓英語啟蒙更加高效有趣?
楊媽教你狀元英語學習法》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
人到中年,你的婚姻還幸福嗎?
被問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一下子愣住。
說不好吧,沒有天天吵架,也沒有鬧著離婚,經(jīng)濟情況也尚可,按道理應該知足了;
可說好吧,卻怎么都說不出口:
搭伙吃飯睡覺刷手機,連接吻和那件事都變成了例行公式; 晚上雖然睡在同一張床上,卻各想各的事,說的最多的是“幫我給手機充個電”“你壓我頭發(fā)了”; 實在扛不住了,跟對方訴說自己的不開心,可他卻冷眼看著,仿佛是發(fā)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事情……
明明是最親密的愛人,卻漸漸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沒什么明顯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但兩人卻客氣得像同事、像室友、像親戚。
卻唯獨不像愛人。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現(xiàn)代婚姻家庭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婚姻模式:
假性親密關系。
這是源于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兩個人的關系表面看不出問題,甚至是親密的;
卻始終處于淺層的狀態(tài),缺乏真正的坦誠和接納,也缺少對對方真心的付出。
用“形式親密”逃避內(nèi)心的靠近。
“談什么都行,就是別談心”。
形成假性親密關系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先來看看出現(xiàn)最多的三類:
倦怠式假性親密、創(chuàng)傷式假性親密以及依賴-共生式假性親密。
前兩天,網(wǎng)上看到一位妻子的帖子:
結婚五年,沒有出軌,沒有家暴,沒有矛盾,但是我卻想離婚了……
結婚前2年,她跟老公的關系還算正常,可剛過了第三年,婚姻就變得按部就班,毫無波瀾。
在外人眼里,他們極其般配。
老公工作體面,工資按月上交,沒有不良嗜好,下班按時回家;
妻子溫柔顧家,孝順長輩,把家里一切都照顧得很好。
可真正的情況,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下班回到家里,除了正常交談,沒有任何交流。
安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
想吵架都吵不起來。
“有的時候,我在外面受了委屈,氣到一個人哭,也等不來他的安慰。”
“我知道,我倆早就達成了某種默契,各干各的,互不干擾。”
但她依舊對自己的婚姻有所期待,對面前的這個人有期待。
她不想活成婚姻里的工具人。
“那種感覺就如同,我在扮演一個妻子的角色,而他也不得不扮演好丈夫的角色。”
她安慰自己,可能這就是婚姻三年之癢,可能大多數(shù)婚姻過到最后都是如此:
表面夫妻,實則室友。
這就是“倦怠式假性親密”。
婚姻退化到只剩下“契約功能”,完全失去了本該有的情緒和情感流動。
造成這種親密假象的本質(zhì),是關系倦怠。
坦白說,這不是人為能控制的,甚至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產(chǎn)生愛情的荷爾蒙的消減,人們對待感情的濃度,就會不可抗拒地一點點退卻。
而在新的情感動力還沒有出現(xiàn)之時,基于婚姻的“束縛”,處在關系中的兩個人就會表現(xiàn)為“表面親密”:
只踐行搭伙的責任,卻拒絕任何深層的溝通和共情。
婚姻變得“吹彈可破”。
讀者琪琪在后臺和我們分享“跟老公的相處模式”。
堪稱是冤家相遇。
每次她只要發(fā)現(xiàn)老公有問題,就會激發(fā)自己的攻擊模式。
整整6年,以至于周圍人早習以為常。
舉個例子:
有一次,老公外出應酬,到家很晚了,還喝得醉醺醺的。
琪琪內(nèi)心的怒火“蹭”地就被點燃了。
“看看現(xiàn)在幾點了,你還知道回來,下次干脆別回來了。”
丈夫反駁道:“我工作壓力有多大,你不知道嗎,就只知道罵人。你看看你現(xiàn)在變成什么樣子。”
一來一往,吵了整整一晚。
可第二天,倆人又像沒事人一樣,各上各班。
別人總說他倆是“打是親,罵是愛”,琪琪也試著這樣說服自己,但每次爭吵之后,內(nèi)心的痛苦卻總在折磨著她。
她很想改變,但總是控制不了自己。
琪琪咨詢過心理醫(yī)生,對方告訴她:
面對老公的喝酒和晚歸,你可能本來想說“希望你能夠早點回家,少喝一點酒,注意身體健康”。 但話一出口,卻變成了攻擊和指責。
在咨詢師的引導下,琪琪聊起了自己的童年。
小時候,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對待父親的,只要父親有一點讓她不滿意,她立即破口大罵,罵完又哭訴自己的不幸。
從小耳濡目染的琪琪,某種程度上,復刻了父母的相處模式。
在原生家庭里,她沒有獲得多少父母的愛,長大后,就不知道該如何經(jīng)營自己的親密關系。
咨詢師告訴她:
“你可以試著向伴侶表達自己真實的訴求,而非用一種傷人的方式。”
琪琪也吐露了心底的想法:
“我擔心真實的需求被人拒絕,所以才會用這樣一種激烈的消極的方式。”
我們看到,在琪琪的親密關系里,她一直用假設和防御,去壓抑內(nèi)心真實的需求。
這就是這段關系出現(xiàn)問題的底層原因。
也就是“創(chuàng)傷式假性親密”。
《假性親密關系》一書中寫道:
“任何一個從壓抑家庭氛圍里掙扎著走出來的人,都會對親密關系里的棘手問題異常敏感。
他們的表現(xiàn)為逃避親密,情緒被長期壓抑,性格焦慮且極度不自信。”
因為擔心不能夠被愛,所以干脆把自己包裹起來。
變成一只刺猬。
而當伴侶一次次試圖觸及對方的真心,卻一次次被扎的時候,假性親密就開始了。
其實,我們常常說,好的親密關系是可以治愈原生家庭的傷的。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伴侶,不妨試著卸下防備,袒露內(nèi)心,允許他看到你的傷疤,也允許對方在你的傷口上藥。
那些原本裂痕,終可以成為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同事土豆也分享過自己一段情感經(jīng)歷:
老公小她4歲,工作能力一般,動不動就呆在家里,不想上班。
土豆覺得自己薪資比老公高,而且年紀也比老公大,照顧他無可厚非。
只要兩人好好相愛,誰花誰的錢都無所謂,因此總是用姐姐的心態(tài)包容他:
戀愛時,男友交不起房租,她讓對方住進自己家里;
后來,老公失業(yè),她拿錢補貼對方;
等結婚了,老公不愿工作,徹底擺爛,肆無忌憚地要錢,她也總是滿足。
到最后,他直接不裝了。
只要一缺錢,就甜言蜜語地哄土豆開心,讓她滿足自己要求。
可反過來,只要土豆一次沒有答應他,他就表現(xiàn)得異常憤怒。
土豆調(diào)侃自己:
“我老公就跟付費購買的一樣,只要往里面充錢,就能得到一個完美體貼的老公,只要停止付費,老公就開始出問題。”
在外人看來,這是典型的“女強男弱”,只要雙方覺得沒問題,那就一直過唄。
但土豆卻不這么認為。
“我們似乎只有利益關系,情感的鏈接少得可憐。”
在這段關系里,土豆充當?shù)氖恰肮B(yǎng)者”,而老公則是“索取者”。
當索取的一方,對供養(yǎng)者的資源形成依賴;
而供養(yǎng)的一方,對索取者無底線縱容;
“依賴-共生式假性親密”就形成了。
與前面兩種模式不同,這種假性親密,可以說是由雙方共同完成的。
兩個人既是兇手,又是同謀。
一方索取對方的資源,另一方依賴對方的情緒價值。
但一旦關系中的一方,對自我有了新的認知,想要深刻的情感渴求。
注定會感到痛苦。
心理學博士約翰·貝曼在《只想和你好好生活》里寫過:
“不夠親密,是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
外表和諧,內(nèi)心割裂。
真得令人絕望。
想要破除婚姻中的假性親密,我們需要修煉幾個課題。
第一個便是,了解;
看到自己過往的創(chuàng)傷,以及真正的需求;
也看到對方的柔軟和脆弱,以及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了解別人和被人了解,都要付出很多情緒勞動。
所以,我們才會選擇性地逃避和掩飾,這樣的確很輕松,也很安全。
可結果,就是會陷入孤獨。
試著找對方聊聊天吧,聊聊你們彼此未曾參與的童年,聊聊對方的父母和家庭,聊聊在工作中最近遇到什么麻煩或是開心的事,聊聊那些不敢或者不甘心的事。
實在難以開口,可以一起約著做些對方喜歡做的事,或者從未嘗試過的事。
開心或興奮的時候,話總是會多一些。
只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改變;
只有足夠了解對方,才能對癥下藥。
第二個是,接納;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生來都帶著瑕疵。
而我們要找的另一半,就是“即使看見你的瑕疵,也會覺得是閃光”。
當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被人接納時,那便是安全感產(chǎn)生的來源。
否則,防御機制永遠會存在。
或是逃避,或是攻擊。
真正的愛意,是我見過你真正的樣子,或許不完美,依然堅定地跟你站在一起。
第三個是,回應;
親密關系,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的共舞。
沒有回應,即使一個人抱著巨大的熱忱,最終也會累倒。
而好的親密關系,則是在互相交手、你來我往的過程中,達到一種平衡。
所以,下次你的伴侶和你抱怨或炫耀時,甚至是表情和行動上的“反常”,一定記得,要給一些回應:
怎么,遇到什么麻煩了嗎? 是餓了么?一會兒去吃什么? 買新衣服了?真好看!
這樣會逐漸產(chǎn)生良性循環(huán),溝通越來越多,關系也就越來越親密。
最后一點是,分享;
有人說,分享欲就是愛一個人的最好的體現(xiàn)。
當生活在日復一日中失去新意,分享就成為親密關系中的巨大動力。
當一個人把自己喜怒哀樂分享給對方時,立即會啟動對方的情緒泵。
這時,雙方不是在互相隔絕,而是建立連接。
而高級的親密,就是跟對方閱歷、見解、認知的彼此交融,在不斷碰撞中完成新的成長。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層:
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最高的級別是自我實現(xiàn)。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的需求,也是一樣,在歲月中逐漸加深。
當需求未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正視自己和伴侶的問題,進而做出行動改變。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說過:
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沖突、沒有問題的。 可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其實,每一次問題的出現(xiàn),都代表一個需求沒有被看見、被滿足。
而一旦這些需求,被我們用溝通、行動去修復、去磨合、去滿足。
關系就會更上一層樓。
愛從來不只是一個名詞,還是一個動詞。
它需要我們用言語和行動,去打理兩個人的內(nèi)心花園。
同時,愛也是一種能力,并非先天擁有,也需要后天習得。
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由“我和你”,成為“我們”。
點個【在看】,收獲治愈溫暖的親密關系。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