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國內見到了不少“陳年老友”。
算一算大家都認識20多年了,連酒都能算做“陳年老酒”了。
這么一想還挺可怕的。
從不諳世事的青蔥歲月一起走過,轉眼就都要到不惑之年了。
淺酌三杯兩盞之后,大家紛紛開始懷舊和感嘆起來。
好多笑、好多淚,好多年少時想不到、摸不透、不相信的事......
原來所有的中年人,無論人生際遇如何、外表看起來如何,內心都藏著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角落。
這個角落里,充滿了幾個關鍵詞。
它們叫做“遺憾”、“如果”、“早知道”、“本可以”......
這讓我不禁想到Reddit(外網,類似國內貼吧)上曾有個爆火的帖子,讓50 的人來分享各自的人生建議:有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20歲的時候就能懂得的?
我再翻一遍,還是很有感觸。
就借著情緒也跟云姐妹們分享一下吧:
一天天好長,一年年卻好短。
這種“一切恍如昨天,轉眼已是經年”的感覺簡直太扎心了。
我們總打著“來日方長”的幌子去期待將來。
誰曾想,還沒等回過神來,身邊的人和事都早就變了。
讓我們問問自己:
有多少年輕時的夢想沒有實現?
你現在還想要嗎?
原來古人的話誠不我欺。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等無花空折枝。
英國人祝賀生日時喜歡說一句:
One year older, one year wiser.
(人長一歲,智多一年)
其實智慧并不一定隨年歲增長,確定能累積的只有年歲。
中年人很難放下“我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架子,害怕犯錯,不敢從頭開始。
但人怎么可能到了某個年齡之后就只做正確的事呢?
我們必定會走很多彎路,甚至在慢慢老去的路上繼續被生活捶打。
重要的是,不要被錘趴下。
畢竟還有幾十年呢,是要站,還是要爬?
朋友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了一些人際關系中的困境,“不被理解”是非常高頻的詞,這點我做自媒體以來可能體會得更加深。
其實人跟人之間,真正舒服的狀態是“同頻共振”。
如果不能,“求同存異”也不失為體面的相處之道。
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什么絕對的對錯,尤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觀點。
沒必要強迫別人認同你,更沒必要強迫自己認同別人。
我們的精力應該花在守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上,并尊重不同的思想。
過了“職場小白”的年齡以后,我們多多少少開始取得一些成就,就特別容易忘記自己“工具人”的屬性。
這并不是說工作上不該有“主人翁”精神。
而是說,要時不時提醒自己,事業再重要,它畢竟也只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那些雞血、夸獎和激勵,也許只是為了讓你忘記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
你可以卷無止境,但同時得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很多人都有過一個經典困惑:
到底應該選擇“我愛的”還是“愛我的”?
其實這是一個悖論。
“愛”是個動詞,會增、會減、會變。
活到我們這個歲數,經歷過n多年婚姻以后,都明白書中那種“山盟海誓”“肝腸寸斷”的愛情太過罕見了。
現實的婚姻多半是這樣的:
與一個人的優點相愛,再跟ta的缺點過一輩子。
但有愛的區別就在于,因為愛你,缺點我也可以忍,但換一個人可能就不行。
所以如果以后孩子們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不要選擇一個搭伙過日子的人,去選一個呆在ta身邊就讓你感到開心的人。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在你面前我是誰。”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延遲滿足”。
心理學家曾對一群孩子做過一個實驗:
給你一顆糖,如果馬上吃掉了,就只能有一顆;
如果能忍住1個小時以后再吃,就可以再多給一顆;
如果能忍住明天再吃,就再多給十顆。
很顯然,利益最大化的決策是“明天再吃”。
心理學上也認為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有更大概率能獲得成功。
我們中年人也是被這樣訓練長大的。
把欲望積攢起來,等到實現了怎么樣的條件再去滿足。
可是,延遲的欲望一定能等到滿足那天嗎?
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呢?
享受人生這件事上,最好不要一拖再拖。
這位網友的體力已經傲視群雄了。
我可能上輩子都沒有過一天10小時高強度運動的能力。
體力不濟、亞健康,是中年人的通病。
老友們坦白了一圈,能保持良好作息、規律運動的,寥寥無幾。
甚至有好幾位都已經有要經常去醫院報到的慢性病。
大家當然各有各的理由。
工作忙、沒精力、沒動力......
但是身體是不會聽這些借口的。
現在透支的,其實都是我們老年以后的生活質量。
年輕的時候什么都想嘗試,越大越發現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感覺生活沒有樂趣。
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一件真心熱愛的事,沒有形成任何牢固的愛好。
這一點,我們東亞人真的應該向西方人學習一下。
我們太習慣為某種目的去“培養興趣”了。
為了獲獎、為了證書、為了加分、為了升學、為了面子......
結果就是,興趣全都變成了功利,沒有愛好,只有特長。
等目的達到以后,特長也沒有了。
因為任何不能真心熱愛的東西在失去利益以后都沒法堅持。
以至于當好不容易有了獨處的時間,有些人能彈琴作畫、騎車跑步。
而另一些人呢?
只能躺在床上刷手機......
這個世界很現實。
我們每個人都只可能是少數幾個人眼里的VIP,相對的,也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的人生走向。
其他大部分人,不過是人生一路上的過客。
有緣同行一段,便已是天賜的巧合。
如果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因為他人的評價或好惡,就懷疑自己的能力、影響自己的決策,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
只是人在年輕的時候,都不懂,都容易高估自己在別人眼里的份量。
不要讓任何人去定義你。
Just be yourself.
如果20歲的時候就有人告訴我們這些道理,人生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嗯,有可能會吧。
但更大的可能是,我們還是會不管不顧地去碰釘子。
等撞了滿頭包,然后等到5、60歲的時候,再把這些“人生經驗”傳授給年輕人。
循環往復,人人都又繼續“遺憾”“如果”“早知道”“本可以”......
為什么有句話說“聽過那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很多的情緒、幸福、痛苦都是后知后覺的。
我們無法預知每個經歷當下的價值,直到它成為回憶。
而有一些東西需要用消失來證明它的珍貴。
比如青春,比如初心。
但永遠都會再有一些東西從傷疤中冒出來。
比如成長,比如真我。
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無奈和魅力吧。
與親們共勉。
1
END
1
★
最后三天
★
讓孩子穿得舒適又得體,加拿大童裝性價比天花板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