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特是18世紀德國的一名牧師,因為成功培養了天才兒子而出名,他將自己對兒子0-14歲的教育方法寫成了《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被稱為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書。
卡爾·威特認為:“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教育必須與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克服潛能遞減法則的最好做法,就是從兒童出生那天就開始教育”。
1800年7月,卡爾·威特的兒子小卡爾·威特出生了。他以自己的名字給兒子取名,以表達喜悅之情。遺憾的是,由于早產,小卡爾在嬰兒時期反應遲鈍,顯得有點癡呆。卡爾·威特看著表情呆傻的兒子,悲傷地說:“我做了什么錯事,犯了什么罪孽,上天偏要給我這樣一個傻兒子呢?”不過,卡爾·威特并沒有失望,他說:他是我的兒子,不論他怎樣,我也要用我的方法去愛他,努力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起初,連他妻子都不抱希望:“這樣的孩子怎么教育也不可能有出息,別白費力氣了。”可是卡爾并沒有放棄,還是踏踏實實的實行者自己的計劃。
沒過多久,這個傻孩子就漸漸引起了轟動。小卡爾3歲半就能認字;6歲開始學習外語;8-9歲時已能夠自如的運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臘等6國語言,并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9歲獲得萊比錫大學的入學通知書;未滿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23歲寫成《但丁的誤解》一書,為但丁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并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更可貴的是,小卡爾不僅在學識上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素質也得到全面的培養,如:同情心、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專心致志、敏捷靈巧、精益求精、堅持不懈、不驕傲、杜絕惡習、有勇氣、獨立意識、心理承受力、果斷、與人良好相處等等,而且充分享受了其中的快樂。卡爾·威特用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方法,實現了一個父親的夢想: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公認的天才,一個全面發展、幸福的人。
卡爾·威特并不想把孩子培養成神童,只是想通過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把他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一、喚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他主張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育。卡爾·威特認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只有當孩子對學習的東西產生了興趣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喚起孩子興趣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育。卡爾·威特通過觀察動物得到了其實。所有的動物都喜歡游戲,小貓戲弄老貓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這是為什么呢?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小貓戲弄老貓的尾巴,是為了發展它將來捕捉老鼠的能力;小狗和老狗互咬也是為了發展它將來能咬死野獸的能力。顯然,動物訓練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游戲中進行的。(我們認為那是游戲,其實可能是教育)受動物游戲的啟發,卡爾·威特在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也盡可能利用游戲的方法。
他教認字是先讓孩子看畫冊,然后認字,以刺激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還特別注意游戲中的學習,特地為孩子修了一個大游戲場,鋪上沙子,種上樹木花草,讓他觀花捕蟲,進行各種知識游戲、旅行游戲,又為孩子做了很多形狀的木塊,讓他蓋房建屋、修塔建橋。卡爾為了訓練孩子學大人做事,當孩子的媽媽在廚房里做飯時,就讓孩子同時用炊事玩具做各種菜,他還讓小卡爾當媽媽的助手。
卡爾·威特在教小卡爾學外語的過程當中,摸索出一套好經驗。比如,用“耳”學外語、用不同的語言讀同一個故事、弄清詞源、做游戲等方法。卡爾·威特先把威吉爾的《艾麗奇斯》的故事情節、高超的思想、漂亮的文體等講給他聽,并且告訴小卡爾,要想成為一個卓越的學者,就一定要學好拉丁語。通過這樣的方法,小卡爾學習語言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
卡爾·威特主張從聯系中循序漸進的學習外國語。小卡爾八九歲時就學會6國語言,其秘訣有二:第一是背莫如練;第二是循序漸進。卡爾·威特不讓兒子單純地背單詞,也不系統教語法。他認為這樣孩子記不住,也不容易懂。他讓孩子多讀有趣的書,在閱讀中記住單詞;同時用各種語言去讀和去看同一個故事,如讀5種語言的《安徒生童話》。
卡爾·威特常以大自然為主題對小卡爾進行教育,而且經常帶他到大自然中邊欣賞邊進行教育。在小卡爾三四歲時,卡爾·威特每天都要帶他散步一兩個小時,一邊溜達,一邊摘朵野花解剖一下,或者拾塊石頭說點地質知識,這樣使得小卡爾以后學習生物學和博物學都不感到陌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同時卡爾·威特還常常帶他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工廠、礦山、醫院、保育院等以開闊眼界。3歲以后,卡爾·威特開始帶他去各地游覽,在旅途中登山、游勝、訪問古城,旅途中把見聞寫信告訴朋友,回家后都要小卡爾向家人詳細匯報見聞。因此,在參觀旅游中,小卡爾都很用心觀察和聽取介紹。小卡爾坐在課桌前學習的時間并不多,而是在玩耍、運動中,特別是在大自然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而且學習得很快。
有一次小卡爾從塞肯得羅夫看到了流星雨,激動萬分之后說:“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后要去探索更多的大自然的奧秘。”
小卡爾幼年時的學習都是在這種充滿無窮樂趣的狀態中進行的。
二、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
卡爾·威特認為,孩子和自己的父母玩耍更能體驗到快樂。孩子希望父母跟他一起玩游戲,這是他們非常渴望的事情。有的父母不明白這一點,要么拒絕孩子的要求,要么隨意中斷正在進行的游戲,這樣不僅影響了父母與孩子應有的情感交流,而且打擊了孩子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角色游戲,因為這有利于讓孩子體驗他人的生活。父母應該經常提醒并鼓勵孩子觀察日常生活,了解各種人物的活動。“玩”不僅僅在于“有趣”,而在于通過“玩”,孩子學習了更多的知識,既鍛煉了身體,又發展了智力和創造力。
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但是怎么玩,玩什么,很多人并不很清楚。因此,父母應該研究“玩”的內容和方式。卡爾·威特認為,最好是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能與父母一起度過,這樣孩子可以時時得到父母的關愛,不斷交流感情。
三、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父母要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有些孩子脾氣暴躁,很容易被激怒。卡爾·威特認為,這是因為父母沒有在小時候形成他的涵養。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盡量少受挫折,或者是把孩子所受的挫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不要過分的規定孩子做什么事,也不要強迫孩子不去做什么事,而應該通過教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判斷力和容忍度,能夠富有理性和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外界影響而有可能產生不良習慣。因為他們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以及處理事情的能力都十分有限。為人父母者應該首先注意這個問題,不能把孩子的“惡習”與成人的“惡習”相提并論,因為孩子的理智還不足以成熟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言語。
父母不要以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做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強化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維護孩子的榮譽感,因為一個失去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孩子是很難再接受教育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秘密,要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在孩子犯錯誤時,要以最簡單的方式向他說明道理,而不是長篇大論和喋喋不休。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父母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什么有的孩子每天都坐在書桌旁苦苦學習,卻絲毫沒有一點長進呢?卡爾·威特認為這是由于孩子還沒有形成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而這一習慣的養成責任在父母。很多孩子小時候都聰明過人,但由于沒有得到父母良好的教導,很容易對什么都感興趣,對什么都想學,但又什么都堅持不到最后,什么都學不好。
卡爾·威特要求兒子在學習語言和數學等知識上,絕對不能敷衍了事,而應該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他說,教兒子學習知識就如同砌磚一樣,如果不嚴格要求,就絕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卡爾·威特要求兒子無論學習什么都要專心致志。學習的時候不能想著玩,玩的時候不用操心學習的事。學習語言的時候就只考慮語言,學習數學的時候就專心于數學。如果不能專心于一件事,即使孩子整天坐在書桌旁,那也不過是對時間的一種糟蹋,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
五、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為了培養小卡爾辨別事物的能力,卡爾·威特努力使兒子明白陽光之下還有陰影的道理。他讓孩子明白世界上除了看到的溫暖的陽光之外,還有丑陋的陰影,他要讓自己的孩子看到這些陰暗的東西,勇敢地面對它。
卡爾·威特主張讓孩子盡早了解生活的實質,盡早將孩子向善的方面引導。很多人不愿意教孩子正式社會上的丑惡,反而教孩子對此視而不見。卡爾·威特認為,這完全是一種欺騙,這會直接導致孩子在虛假的現象中麻木不仁,陶醉在虛假的幻覺之中。無論如何,讓孩子了解事物的真相是迫在眉睫的事,也是所有父母和教育者必須盡到的責任。
六、要有同情心
卡爾·威特很注重對孩子同情心的培養。卡爾·威特力圖讓小卡爾學會怎樣去愛別人,懂得什么是同情,什么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有同情心的孩子都不但不會蠻橫霸道,而且能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這些孩子更能得到社會和大人的喜愛,無論在學校還是在日后的工作中會有更多的機會,長大后更能與朋友、家庭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善有善報,能接受愛別人、同情他人的人,所得到的回報將是無限的。
七、開朗與自信的性格
卡爾維特十分看重孩子的性格。他說,性格就是能力,性格就是命運。如果一個人的性格開朗直爽,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交際廣泛,易于成功。如果性格孤僻,他的交往范圍只能限制在很小的圈子里,難以得到別人的認同。這些不同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形成的。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完全取決于幼年時期所奠定的基礎,最初幾年的生活習慣、家庭環境、父母的態度都是孩子形成某一類性格的關鍵因素。
在小卡爾的成長過程中,卡爾·威特一直在仔細地觀察他,盡量做到在不使他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情況下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在小卡爾有煩惱的時候給他及時的幫助,希望小卡爾能夠成為快樂的人。
有一次,出身于農家、體格健壯的肯特爾譏笑小卡爾不夠健壯,令小卡爾悶悶不樂。當卡爾·威特知道兒子不高興的原因之后,卡爾·威特給兒子講關于男子漢的事:“卡爾,你要知道,一個男子漢并不只是身體強壯。真正的男子漢需要有智慧,有堅強的毅力。并且敢于承擔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和挫折,應該有超人的勇氣。你仔細想一想,你現在還是個孩子,就已經掌握了那么多的知識,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等你長大后這些知識道理就會慢慢轉化為智慧。你一直是個勇敢的孩子。雖然你的身體在孩子中不算是最強壯的,但也很健康。肯特爾是個農夫的孩子,每天要幫助家里做很多活,而且他的年齡比你大,他比你健壯是很正常的。等你再長大一點,平時又堅持鍛煉,以后肯定會比他更強壯的。肯特爾這樣對你說話是很不禮貌的,你干嘛要理會呢?還有,你作為一個男子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獨立的頭腦,這樣才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評論所干擾。”小卡爾聽了以后,自信心馬上恢復了。
八、情商培養
時下流行的觀點是:把孩子培養成老實的人,循規蹈矩的人,因為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會本分的遵守社會規則,雖然這種觀點聽起來很令人滿意,但卡爾不這樣認為,卡爾認為讓孩子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比讓他成為一個老實的人更重要,當然這種聰明是大智慧。那些老實的、循規蹈矩的人并不一定能夠妥善的處理好自身與社會的關系,也不太可能達到與社會規范相協調的地步。因此,作為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明辨周圍的環境和人事,并教給孩子正確的判斷力和駕馭力。
一天,一位名聲遠揚的先生來他們家里做客,他講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在談到幾位音樂家時,他說錯了其中一位音樂家的國籍。這時小卡爾意識到了,他措辭嚴厲的當場指了出來,使這位很有名望的大學者氣急敗壞地走了。
小卡爾認為自己堅持了真理,并不覺得有錯。事后,卡爾·威特對兒子給予了這樣的教育:堅持真理是對的,但你應該注意下方法。假如你私底下給他指出錯誤,他不僅不會氣惱,說不定還會感謝你呢。因為你這樣做即堅持了真理又顧全了他的面子。要知道,堅持真理也是需要智慧的。
卡爾·威特就是用這樣的辦法,讓小卡爾在快樂之中生活。他這樣培養兒子的獨立能力、同情心和快樂的心情,是要讓小卡爾成長為一個平和的人,一個心胸寬廣、充滿仁愛之心、性格完整的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而不是打造出一個“神童”。所謂“神童”,就是溫室里的花草,不健康、不全面、甚至有的還不正常,有的只是在某一方面超常并且不能持久。
卡爾·威特希望自己的兒子自由自在地成長,他告訴我們:雅典時代的希臘文明偉大,是自由教育的結果;相反,拜占庭時代的希臘文明貧乏,這真是清規戒律的結果。
參考:《世界經典12大家庭教育主張》陳建翔主編
編輯:笨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