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女士死都不愿意自己出去逛街,因為總覺得這樣自己好像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下,渾身不自在,焦慮不安。
有的男性在公共衛生間小便時一定要等到旁邊沒人,或者到一個單獨的小隔間,否則便尿不出來,他們有著“害羞的膀胱”。
以上所有這些的共同之處是:這些人必須在別人的注視下完成一些事情,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要接受別人的“評價”(男士們,你們壓力真大!)。
這些人在私底下做這些事沒有任何困難,只有在別人注意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會發生障礙。
這就是傳說中的社交恐懼癥!
最常見的恐懼對象是在公共場所講話,包括與他人進行簡單的對話,還有害怕約會,害怕擁擠的公共休息室,甚至害怕在他人面前寫字等等。
普通群體中有高達13.3%的人在一生中會有某種程度的社交恐懼癥,使得社交恐懼癥成為一種最常見的心理障礙。它們通常更眷顧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單身的和經濟收入低的人們。男女患該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害羞和社交恐懼癥的區別到此一目了然:你哪有人家那么羞澀啊!
給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大國之魂》,其中講到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時,在交戰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鬼子自動投降,或者大勢已去還茍且偷生的。他們統統會選擇為天皇“玉碎”,就連隨軍慰安的女人也不例外。
大家琢磨琢磨他們這種想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來看看日本社交恐懼癥的情況就知道了。
在日本,患社交恐懼癥的人害怕直視別人的眼睛,而且擔心他們的某些個人特征比如臉紅、口吃、體味被別人指責,因此,患病者的焦慮更多地集中在可能會冒犯別人或使別人不安,而不是自己感到尷尬或者難堪!
講個案例:
某個村里,有個男孩叫小強,在他15歲的時候,第一次顯示出了社交恐懼癥的征兆:他拒絕與任何同伴接觸。
小強后來大概花了7年時間才勉強修完大學課程,主要原因是他拒絕考試,尤其是口語考試。大學畢業并獲得工程學學位,做了6個月的工程師辭職之后,他開始完全拒絕家庭之外的所有社會交往,因為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與權威人士接觸,病癥都會立刻在他身上顯現:臉紅,顫抖,冒汗,口干,心悸……
如今已經28歲的小強算是徹底“落家生根”了。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得出,社交恐懼癥并不像大家認為的只是人際關系問題那么簡單。
社交恐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它將會成為一種慢性的、終生的疾病,幾乎沒有改善或者恢復的可能。
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比不患該病的個體更容易患有單向情感障礙(就是抑郁或者躁狂),此外,社交恐懼癥患者也容易有自殺的念頭。
各種厲害,真是誰患誰知道!
追尋社交恐懼癥的根源,那真是好多好多。
首先,還得從漫長的人類演變源頭說起……
話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靠打獵為生,在與野生動物和某些危險環境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地對它們產生了恐懼。與此同時,也相應地產生了對于憤怒、批評和拒絕別人的人的恐懼。
而人類的憤怒通常就體現在表情上。
在生活中,人們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表情,來自迎面走來的路人的,與你交談的熟人的等等。正常人一般會容易記住贊許的表情,而社交恐懼癥患者則容易記住批評的。
所以同樣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會有太大的“收獲”,而社交恐懼癥患者則帶回了無限的來自陌生人的“批評”、“憤怒”等等,盡管大多是他們自認為的。
為什么人類這種害怕憤怒表情的傾向被從遠古遺傳下來呢?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大自然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體現:
你想啊,看到對方不論是獸也好人也好妖也好,當他們兇相畢露時,能夠害怕憤怒表情的人早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干脆就地裝死,唯獨你對這些個不感冒,還傻傻豎在原地深情對望,不叉你叉誰呢?
因此,會躲避“憤怒表情”的人更可能生存下來,從而將這種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樣在人類所有種族中,就有了傾向于躲避那些侵略性強的和享有社會特權的群體的這種特性。
只是,過度躲避和敏感的下場就是可能罹患上惱人的社交恐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