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獲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赫芬頓郵報》
作者:Caroline Bologna
隨著根深蒂固的分歧、尖酸刻薄和令人不安的新聞充斥著各大報紙頭條,許多人都在想,在我們的社會中,同情心和善良品質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
同樣的道理,許多父母也在思考如何培養孩子,讓他們在面對痛苦和仇恨時成為一股愛與善的力量。
《赫芬頓郵報》采訪了心理學家、家長和其他專家,共同探討了如何培養孩子同理心。
“通往同理心的大門是情感素養,”教育心理學家Michele Borba說過。
培養情感素養的一個簡單方法是面對面的交流,而非使用短信和智能手機。
“當孩子們選擇表情符號時,受數字驅動的孩子不一定會學習情感。”
“在家里要有個規矩,那就是總是看著說話人眼睛的顏色,因為這能幫助你的孩子和其他人交流。”
另一個關鍵的方面是教會孩子在早期識別自己的情緒。
辛辛那提大學教育學院(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 s School of Education)助理教授Laura Dell向家長建議對孩子使用情緒化的語言,比如:“我看到你真的很沮喪,我看到你真的很生氣。”
她認為在孩子們能夠識別和同情他人的感受之前,他們需要了解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
一旦他們能夠識別自己的情緒,他們就能更好地發展這些自我調節技能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后采取下一步來理解他人的情緒。
圖片來源網絡
Ravi Rao是一名兒科神經外科醫生,后來成為兒童節目主持人。
他說家長常常會問的是:“那個女人的夾克是什么顏色的?”“公共汽車有幾個輪子?”“公園里有幾棵樹?””但是更好的問題應該是:“你看到那邊那個女人了嗎?她看起來是高興還是悲傷?”
Rao建議家長和孩子玩“猜猜我在想什么”的游戲,做一些開心或悲傷的表情,并讓你的孩子識別這種情緒。這樣做能幫助孩子習慣于觀察別人臉上的表情,以及猜測對應的情緒情感。
一旦孩子們對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以及事物給他們帶來的感受,你就可以問問他們對他人情感的看法。比如:“你覺得你拿湯米的玩具時,他有什么感覺?”“你打我的時候讓媽媽很傷心!”
前教育工作者Madeleine Sherak說,一起看電視或讀書是培養同理心的另一個好機會。
討論角色善良和善解人意的例子和討論角色傷害他人和刻薄的例子。
把自己代入角色,想象體驗劇中人物的感受,想象處理書中人物的危機。
多和孩子看一些情感豐富的電影和文學作品,比如《夏洛特的網》、《哈利波特》和《殺死一只知更鳥》。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自己必須先成為孩子樹立同理心的榜樣。
你可以對孩子說:“要關注別人的感受”但如果讓孩子發現你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那么你說的話就沒有任何的效果了。
此外,為了讓孩子們對我們和其他人表現出同理心,我們需要先對孩子表現出同理心,
對于一個家長來說,讓孩子早上穿上衣服和鞋子出門上學是很困難的。但你也許可以停下來對孩子說一句:“你不能看完電視就要出門上學,這讓你很傷心,但是你遵守了按時上學的約定,你覺得你個特別有時間觀念的孩子!”
家長們總是因為孩子們取得的成績或在考試中的表現而表揚他們。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善良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比如,你可以對他說:“你能停下來幫那個小男孩真是太好了。你看到他有多高興嗎?”
由此孩子會意識到關愛很重要,然后他們開始認為自己是有愛心的人,他們的行為也會更加的正面。
家庭可以通過一些日常的活動來表達善意,比如每天晚餐時,讓每個人分享他們做過的兩件事,或者簡單表達相互的關心。
還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讓孩子成為愿意回報社會的小小志愿者。
《如何培養善良的孩子:在交易中獲得尊重、感恩和更幸福的家庭》的作者、發展心理學家Thomas Lickona建議:每個家庭都應該考慮寫下自己的使命宣言。
使命宣言是“我們的聲明”,代表了整個家庭的價值和美德。
比如:當我們傷害了別人的感情時,我們會說對不起;
當我們吵架時,我們會原諒對方,然后和好如初。
Lickona還建議,要讓家庭里每個人都對家庭的價值觀負責。
比如:當孩子們說話不友善時,要溫和地要求他們重做一遍。
明確表示你要求重來一次不是為了讓他們難堪,而是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知道自己更清楚,然后感謝他們這么做。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