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朋友在聊天,聊著聊著就說到了孩子,朋友的孩子3歲,長得虎頭虎腦,很可愛。
朋友說:“最近孩子可不聽話了,我說不可以干嘛,孩子就想干嘛。上周五,我們說好要一起出門玩,孩子在被窩里磨蹭,結果差點誤了坐動車的時間,我忍不住就罵了孩子。可是寶寶爸爸就說我太兇了,沒個當慈母的樣子。你說他平時回家就會陪著孩子玩,從來舍不得罵一句,還說如果我兇,他就要對孩子溫柔,這像是在教孩子嗎?不會寵壞嗎?...…。”
我:“孩子磨蹭是難免的,有時確實很容易讓人發火。但是你罵孩子也是無濟于事,應該要提前和孩子溝通好出門事宜,才能避免這種事情發生。而且先生寵孩子也是需要溝通的,要做好分工,像你家最好嚴母慈父這種方式,我們都愛孩子,但要知道如何做,對他成長是有幫助的。”
我知道朋友的脾氣從來就是風風火火的,年紀輕輕早已經是公司高管,有時難免會把工作作風帶回家。
可是孩子不是職員,先生也不是,家是表達愛的地方,不是說理的地方。
那么說到這父母分工,我認為嚴母慈父比較合適。
孩子都是從娘胎出來的,新生兒首先是需要母親的母乳,這種天性注定了媽媽照顧得多,所以很多媽媽從小到大在不知不覺中,往往會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然后比較寵溺孩子。
我就經常看到明明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了,可還是有很多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好好吃飯,還在追著喂飯。
甚至有的大學生,去上學還要父母親跟著,生活無法自理。
建議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于孩子嚴格要求,要學會放手,小有小的放手,大有大的放手,學會和善而堅定,也就說要有原則的愛。
爸爸是男性,我們經常聯想到父愛如山,男性的力量。
可是很多家庭是媽媽吼不動了,叫爸爸來管,孩子不聽話,我直接打,揍一揍就乖了。
還有的爸爸一點主意都沒,隨他,只要孩子不吵,愛怎么樣都行,我玩我的手機。
這樣也是不好的,爸爸恰恰是因為你有力量,才不要輕易使用暴力,也不要聽之任之。
而是在孩子最無助,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心里真正尊重你,佩服你。
爸爸往往社交多、見多識廣、心胸開闊,所以爸爸做的好,可以給孩子兩種感覺:
1、我是有自信有力量,但是不自傲,不隨便濫用力量,我要給你安全、有人愛的感覺。給你中肯的建議,告訴你怎么做。
2、我是有胸襟。遇到困難的時候目前看是大事,但是走過去,回頭再看不過如此。
父親要理性而和善的陪伴成長,媽媽要嚴格而堅定。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在成長的道路上,要舍得放手,舍得讓孩子吃苦,對孩子嚴格要求。到了孩子成年后,遇到挫折,才不容易被打垮。
父母在平時生活當中傳遞的真誠、善良、誠信。這些每一點最普通的品質在未來人生當中每一步都有巨大的影響。
許多父母們可能總想著要為孩子提供優質的物質環境,但孩子要的其實不多,比起那些,他們更想要父母陪伴,而家庭教育也是世上最溫柔、見效最快的教育方式。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么看法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