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有一個熱門話題:“你聽過最噎人的話”,有4萬多網友在留言區說出自己的經歷。
“我又沒讓你幫我,你自己要幫的。”
“無論你說什么,她總會反駁你一下,最后她說的觀點跟你的如出一轍。”
“你安慰他兩句,人家回‘關你什么事’。”
有人說,“成年人的友盡,只用一句話就夠了。”
這種尷尬的社交現狀,衍生出一個新名詞「無效型社交」。
相處時總是莫名感到累和不開心,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
無論是談戀愛還是交朋友,低質量的社交都令人身心俱疲。
?
從陌生人到朋友的過程很漫長,可是朋友到陌生人之間只差一瞬。
大多數友誼,死于自殺式聊天。
當你努力減肥了2個月,終于瘦了30斤,開心地發個朋友圈當紀念時,有人卻跟你說:“依然還是那么丑!”
當你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想分享給身邊最熟悉的人時,有人卻說:“這算什么,有啥好說的!”
這些像鋼鐵直男一樣的回答的人以否定別人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優越感。
村上春樹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特別興奮的和朋友分享你的快樂時,對方板著張臉愛搭不理,你的心就會一下沉下來。當你感覺最近的狀態十分不錯,可是有個朋友總是低氣壓的出現在你身邊,然后你的心情也被弄得很抑郁。
當你打開朋友圈,看到的全是對生活和愛情的抱怨,你就會產生屏蔽那個人的念頭。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時候,因為沒有人愿意和一個負能量爆棚的人一起相處。
人們常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到別人身上。" 大家都是成年人,每個人身上都壓著重重的擔子,沒有誰比誰好過。沒有道理就把自己的苦難宣泄給別人,就算難過也不應該妨礙別人的快樂。
?
有一種自由,叫做社交自由。
你是否注意過,自己的微信好友有多少個?
臉書的一項數據發現,大多數人的好友數量在150-200之間。
但無論你是500個好友,還是50個好友,經常聯絡的只有3-10人。
在中國,不少年輕人陷入了一種“偽合群”的怪圈里。
“飯局上為維持人際關系喝酒,真的無法回絕嗎?”
“微信聊天時,如何禮貌溫和地結束聊天?”
“不想去參加同學聚會,怎么辦?”
是什么時候開始,社交也變得身不由己了?
為了不落單,我們努力抱團取暖,朋友圈越來越熱鬧,但真正的朋友卻漸行漸遠。
汪涵曾經說過,當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人時,他就會覺得很可怕了,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部刪掉。
何炅曾在節目中爆料說,韓雪拒絕過自己的飯局。
原因很簡單:她給自己定了計劃,每天保持2~3個小時學英語。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種自由,叫「社交自由」。
——我有說不的權利,我有拒絕無效社交的權利。
成年人的世界,越來越少人敢說“不”了。
?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
前段時間,黃磊在《向往的生活》中跟嘉賓“翻臉”了。
一開始節目來了9位新嘉賓,但全是他不熟悉的朋友,內心不免有點拘謹和落寞。
直到老朋友來了,他才展開笑顏。
夜里大家圍坐在一起時,黃磊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你們一堆人來,其實我沒什么感覺。”
“因為我和你們不熟,我沒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但他和老狼有幾十年的交情,“我跟他熟,我就愿意跟他在一塊。”
這也引起了網上的爭議,這樣“撕破臉”會不會情商太低了?
仔細想想,這真的是“情商低”的表現嗎?
不,他只不過是為我們撕破了“無效社交”的面具而已。
人一生的時間有限,朋友會隨著長大而逐漸變少,有限的時間只會留給真正的朋友。
多少句客套的“很高興認識你”,都比不上一句“我跟他熟”。
還記得《伯德小姐》中,克里斯汀曾為了融入有錢人的社交圈,“拋棄”了跟自己最好的朋友。
虛榮心作祟的她,編制了各種謊言來偽裝自己。
為了迎合對方,她說著恭維的話,堆砌自己不喜歡的興趣愛好。
直到畢業晚會那天,她才意識到:他們根本不算是自己的朋友。
李笑來后來寫了一篇文章說:
“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系。”
“不是因為你們關系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你們各自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
正如《生活大爆炸》所說的:
“或許你在學校格格不入,或許你是學校里最矮小、最胖的、最怪的孩子,或許你都要畢業了,可到現在初吻還在,其實這根本無所謂。”
“重點是,那些你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比如組裝電腦或練習大提琴,其實你正在做的是,讓自己變有趣,等有天別人終于注意到你時,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象中更酷的人。”
真正的友誼,不是討好和迎合,而是相互吸引。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
越長大越明白一個道理,成長無非就是不斷磨練出更好的自己,哪怕生活常常讓你覺得無能為力,你也要努力活成自己最理想的樣子。
在任何一道生活難題面前,不做懦弱的逃避,勇敢地正視它,才是你闖出人生關卡的最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