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校園欺凌”越來越受到重視。繼去年的《悲傷逆流成河》以后,最近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再一次聚焦校園欺凌問題,擊中了多少觀眾心中的痛點!
電影《少年的你》海報,圖片來源于網絡
雖然,作為一部青春多元素題材片,《少年的你》難以對“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展開深刻的、全面的剖析;但不難看出,影片想表達的不只是被欺凌的孩子有多慘,欺凌別人的孩子有多惡,而是巧妙地呈現了雙方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欺凌背后的家庭教育問題有所探尋。
校園欺凌的本質遠不止一方對另一方施加暴力這么簡單,而是為什么千千萬萬個孩子里面,施害者和受害者偏偏是他們?這背后隱含了什么?又會指向什么?
01、他們為什么要欺負別人?
電影中,家境優渥、成績優異、長相出眾的魏萊是校園欺凌的帶頭者,她表面上乖巧懂事,私底下卻喜歡欺負弱小,是導致胡小蝶自殺的元兇。
魏萊,圖片來源于網絡
可是,她沒有一絲愧疚心理。接受警察審問時,她說:“胡小蝶死了難道不好嗎?”、“她不死,她媽媽怎么能拿到那么多賠償金?”
一個青少年為何如惡魔般冷漠無情?電影不滿足將她刻畫成臉譜化的壞人,而是在警察調查胡小蝶死因,到魏萊家中詢問其父母時,給出了深層次的答案。
魏萊母親對警察說:“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p>
鏡頭不斷掠過魏萊家中的獎杯、獎狀和獎牌,這是一個獲獎無數的優秀孩子。
“我和她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警察沉默無語,魏萊做出了得意的神情。
短短兩分鐘,刻畫了一個遇到事情先外歸因,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和同理心的母親,她甚至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這就不難知道,魏萊的冷漠、自私是從哪里來。
現實中,很多未成年人犯罪者的父母可能真的是人格障礙患者,他們嚴重缺乏同理心和自我反省能力,孩子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出現人格改變甚至人格障礙。
最近發生的“大連13歲男孩捅殺11歲女孩”案件中,受害女孩的舅舅曾接受采訪稱,13歲男孩蔡某某的家屬自案發后一直未露面,警方則表示,蔡某某家屬不敢露面的原因是害怕被揍。
大連13歲男孩蔡某某,圖片來源于網絡
發生性質如此惡劣的事件,蔡某某家屬卻一直在回避,甚至害怕被責備,一句道歉都沒有。如此逃避責任,不懂得擔當和自我反省的父母,難怪會教出這么暴戾、冷酷的兒子!
再來說魏萊的父親,他喜歡對女兒動用冷暴力,因為魏萊第一次高考成績不理想,他整整一年不跟女兒說話。在家庭中,魏萊是受害者。
魏萊后來一反常態,跪求女主角不要報警,就是因為害怕父親的責備和暴力。她必須成為父母眼中完美的孩子,不能再有所差池,不能令父母失望。
在這樣父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又溺愛、又高壓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既不懂得反省自己,又不能接受失敗,心理壓抑而扭曲,不但會傷害別人,到頭來也會毀滅掉自己。
還有一類欺凌者,他們也曾經是受害者。
我們曾接診過一位患者楊怡,她父親忙于工作,疏于陪伴,母親只顧著打麻將,總把孩子交給老人家和保姆。
楊怡性格內向,不愛惹事,卻被7個“壞同學”盯上了,他們經常在楊怡上學、放學的路上欺負她,扇耳光、毆打、辱罵、扯頭發,甚至將楊怡扔到垃圾桶里,往她頭上倒滿垃圾,還用手機拍了不少照片。
楊怡被這7個“壞同學”從小學一直被折磨到初中,但她都沒有告訴父母。
后來,那群欺凌者還逼迫她也加入他們,楊怡曾經參與欺負過幾個弱小的小男孩,將別人對她做過的事,施加到其它受害者身上。
她在欺負別人的時候,內心總是恐懼的。后來,她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學習成績迅速下降,便要求父母幫她轉學。
轉學后,楊怡順利升上了重點高中,成績再次沖到了最前。但她的手機卻收到了匿名者發來的兩張照片,一張是她被扔進垃圾桶的照片,一張是她現在就讀學校門口的垃圾桶。
看到這兩張照片后,楊怡情緒崩潰,陷入了極度的恐懼中。她的媽媽便帶她去看精神科,楊怡當時的情況,就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
回看該案例可點擊:導致孩子患上抑郁/雙相的第二大“元兇”是這個
02、他們為什么不報警?
哪些孩子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對于這個問題,有過校園生活的讀者們都有發言權。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或目睹過校園欺凌。
不難發現,通常情況下,具有某些缺陷的弱勢群體更易成為受欺凌的對象,比如身材矮小,肥胖,口吃或者患有疾病等;又或者性格膽小、靦腆怕事,經濟能力和家庭背景較差的同學也容易受到欺凌和攻擊。
這些孩子被欺負了,會怎么應對呢?
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默默忍受。就像《少年的你》里面的胡小蝶,長期被欺負,毫無還手之力,最終罹患重度抑郁癥(更確切的診斷可能是“創傷后應激障礙”),不堪重負,選擇自殺。
《少年的你》里面的胡小蝶,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人問,你怎么不找老師,不找家長?。克麄儠湍愕?!
這道理是對的,但真正做起來卻會困難重重,非常無力,尤其是在老師無權處置,家長不夠重視的處境下。
有研究者指出,校園欺凌,對于欺凌者,鑒于目前的法制,學校和家長往往只以批評教育的形式解決,無法采取其他法律措施,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欺凌者的性格特征以制止下一次欺凌的發生。
如果沒有明顯的身體傷痕,老師和家長就更難察覺和判斷了,受欺凌者便往往選擇忍氣吞聲。
這還是受害者選擇了傾訴的,有的孩子受了欺負后,直到重大悲劇發生前都沒告訴過父母或老師。
《少年的你》里面的女主角陳念,似乎是因為過于懂事,不想讓外出打工的母親擔心,而且她知道母親沒有能力幫助自己。但在現實生活中,情況復雜得多。
《少年的你》里面的女主角陳念,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方面,被欺凌的孩子被恐嚇的話嚇住了,“你如果敢告訴老師和家長,我會更加變著法子折磨你”;一方面,他們覺得告訴了父母,得到的可能不是支持而是責罵。
我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中,治療過很多遭受過校園欺凌的孩子,這是導致他們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在與他們家庭深入交談時,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遭遇毫不知情、印象模糊,又或者在孩子發病后才得知。他們甚至忍不住責備孩子:“當初為什么不告訴我們!如果當時跟我們說了,肯定不會發展成這樣!”,仿佛孩子得了病是孩子自己種下的惡果。
這部分父母反而需要自我反省,為什么孩子受了那么大委屈都不愿告訴你們?有沒有思考過原因?
是因為你們沒能與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方式,親子關系往往是不良的。孩子根本不愿意,也不敢將在學校的遭遇告訴父母。
他們也可能曾經找過父母求助,但后者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人家就罵了你幾句,沒少塊肉,這才多大點事”,又或者直接指責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話,你怎么這么沒用”,“人家為什么不打別人就打你?肯定是你惹事了”。
很多家長是自己親手把孩子最重要的求助渠道給堵死的。
受害者的第二種應對方式,是報復,而且是暴力報復,忍耐到了極點就要打回去,以暴制暴。
在成年人看來,這種方式其實非常危險的,如果施害方明顯比受害方強大得多,那么報復的后果必然是更暴力的施虐,更加巨大的創傷,更嚴重的后果。
受害的孩子也不是沒有想過這個后果,但他們已經缺乏理智了,“被欺負是死,還不如抱著一起死”,這更讓他們的行為和情緒極端化,采取毀滅性的攻擊和報復。上個月,廣西中學生將霸凌者扔下四樓事件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第三種應對方式,看起來是最理性、最正當的——報警,受害的孩子報警,或者父母報警。
可是,《少年的你》透露了一個很殘忍、但很現實的問題:報警也未必有用。
有研究文獻指出,校園欺凌行為較為隱蔽,欺凌者通常會選在隱蔽的地方實施后欺凌,比如宿舍、上下學路上、或是監控死角。而且,對于語言欺凌和網絡欺凌,更加難以取證。
電影里的胡小蝶不堪欺負,跳樓自殺,警方一開始還雄心勃勃地部署了調查,但最后因為取證難而不了了之。年輕警察非常憤慨,老警察卻說,年輕人,這很復雜,這是常態。
可怕的是,除了取證難,現實生活中的阻撓因素還有更多:學校和教育局想息事寧人,減少輿論影響;施害方家長有資源,種種利益輸送和施壓;受害方擔心事態擴大,對孩子更加不利,甚至有的家長心態不正,索要賠償心切,對警方取證不配合……
03、法律做了什么?
對校園欺凌整治的難度,也來自法律的漏洞。我國對于校園欺凌的法律法規和配套辦法一直非常不完善。
電影上映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在進行7年來的首度大修,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分組審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 。
這次修訂草案將著力于解決校園安全、學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等問題。比如,語言上的辱罵也可被定義為嚴重不良行為,予以相應的懲治,學校有權開除學籍;再比如,提出建立欺凌防控制度、建議對未成年人嚴重犯罪行為進行刑事懲治等。
可見,校園霸凌已經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這兩部法律的修改將更有效地保護“少年的你”。
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國對于校園欺凌的法律規制屬于松散型法律規制模式,分散于憲法、法律、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并未形成一個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
尤其是對于網絡欺凌這一校園欺凌的新形式更是缺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尤其是法律和知識的普及,目前的工作仍然滯后且不明朗。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什么樣的行為可被定義為校園欺凌,到了哪種程度就算違法?罵粗話算不算?轉發視頻算不算參與?學生如何更好地留存證據,保護自己?
而且,像我上述提及的,很多受害者不是不知道報警,而是覺得報警很危險,就算對方被懲罰了,后續還會發起更大的打擊報復。
尤其是那些有明顯的人格改變、甚至人格障礙的青少年,一般性的懲罰、甚至收容制度只會激怒他們,在他們看來,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寬容反而成了他們的“保護傘”,助長了他們的邪惡!
就像大連捅死11歲女童的兇手蔡某某,即使輿情洶涌,大眾呼吁追責,但因其未滿14周歲,無法判刑,被收容3年。其父母也僅替其承擔民事責任。
所以,很多社會人士開始思考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漏洞。10月26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上,一些委員就提出實際的建議:
對未成年人的嚴重惡性犯罪,應該考慮特別處理,不能根據年齡一刀切;
對于犯下惡性的孩子的父母,應承擔更多的法律責任,除了民事,也應該承擔刑事責任,這樣才能促使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不良行為,及時糾正。
而且,對于有人格障礙的犯罪者,他們的潛在危險性是不容忽視。捅死11歲女童的蔡某某明顯有反社會型人格問題,雖未成年,但人格偏離的程度已經達到人格障礙的程度。
對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極其困難,藥物近乎無效,他們對心理治療的配合度幾乎為零,一般心理咨詢效果不佳。如果3年期限一過,蔡某某被釋放以后,他很可能會還會繼續施害他人,甚至報復社會。
總之,校園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其指向的負面后果不只針對于某個受害者和受害家庭,而是整個社會。
我們現在的呼聲很多,關注很多,但真正落到實處的行動還非常薄弱,尤其是優質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和科學教育知識的普及。
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聲音和影視作品能深刻地呈現,有更多針對性的法例和政策能及時跟上,為孩子心身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019生機大會# #青云計劃# #清風計劃# #少年的你# #家庭教育# #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