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少年的你》引發廣泛討論。
特別是在“校園霸凌”方面討論很是熱烈。
影片中飾演警察的黃覺說出了一番讓人深思的話:
“別看這些案件發生在學校里頭,可不只在學校那么簡單。
你去問校長,校長只能去找老師;
你去找老師,老師只能讓你去找家長;
家長跟你說,‘我在深圳打工呢,一年就見孩子一回’。你說你找誰去。”
很多孩子霸凌同學,可能就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留守兒童問題。
我今天要推薦的這部片子,就是一部關注留守兒童群體的電影——
《遙望南方的童年》。
故事發生在2004年,《超級女聲》正處于最火爆的時候。
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欣欣向榮,經濟建設大步向前,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往城市涌動,生怕錯失了賺錢的好機會。
很快,農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
沒有父母照料的留守兒童們,多半處于放養狀態。
沒人管,也沒人教。
于是,在江西農村的小學老師易明堂決定,在工作之余開辦一間幼兒園,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然而農村條件有限,所以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極其簡陋:
易老師負責授課,他下崗的愛人是生活老師,還找了一個想攢錢去參加“超級女聲”的舞蹈老師,和一個有智力缺陷的無業游民當校車司機。
又讓親戚造了一輛手推車充當接送孩子的校車。
幾張擦了又擦的木桌板凳,一摞廉價劣質的塑料小碗。
就這樣幼兒園的基本師資和設備就確定了。
接下去就開始招生了。
招生也不是難題。
村里家家戶戶的活都多,正苦于沒人管孩子,有人照顧孩子,家長當然樂意。
第一次招生,就去了15個。
然而,學生招了不少,錢卻沒收多少。
15個孩子按每個孩子60元總共應該收900塊。
然而,有的家長賒賬,有的只拿得出半個月的學費,零零星星,總共收上來500多。這樣被硬塞進來的孩子不少,有一個孩子收養他的親戚更是恨不得給他辦全托。
這個孩子名喚砣砣。
收養他的親戚自身條件不好,一把年紀了還沒有結婚,帶著砣砣,女方覺得累贅,于是砣砣的存在便成了梗在這家人心上的一根刺。
易明堂的幼兒園對于他們一家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忙不迭的將孩子送過來,換洗衣物、家長聯系方式一股腦的塞到易明堂手里,扔下砣砣就走。
長期被當成累贅對待的砣砣性格比較敏感,也不愛說話,很難跟同學們相處。
有一次,同桌小朋友的牛肉干被狗吃了,同桌以為是砣砣干的,去告狀,砣砣被老師李響訓斥:
一句“偷吃牛肉干的小狗”觸碰到了砣砣敏感的神經,被冤枉的砣砣委屈之下獨自出走。這可急壞了一大幫人,易明堂趕回來的時候聽村里人說孩子估計給掉水里了。
忙去水塘打撈,一群人在水池里撲騰幾個來回,都一無所獲。
焦急中,易明堂忽然想起,砣砣父母離開時曾騙他說過幾天就回來,從那之后,砣砣沒事就會坐在村口的大槐樹下等爸爸媽媽回家。
不敢耽擱,易明堂搶了一輛自行車就匆忙趕去。
果然,砣砣就坐在槐樹下面。
這一幕,讓人不禁心酸落淚。
在這樣開辦了三個月后,幼兒園卻被迫停辦了。
一來,易明堂的老婆沒有教師資格證,屬非法上崗;
二來,國家規定校車要正規,并且得有正經司機,一部校車價格就得好幾萬,易明堂根本買不起。
一切都不達標。
幼兒園停辦,孩子們就只好被一個個送回家。
沒人要的除了砣砣,還有秀秀。
秀秀原本跟著爸爸在家生活,母親在外打工賺錢,一年只能回來一次。
兩地分居讓夫妻倆的感情也出現裂痕,由于跟媽媽不親,秀秀最終判給了爸爸。
女人丟了家庭,丟了女兒,紅著雙眼再次去深圳打工。
在汽車站,易老師帶著秀秀趕來,想讓她和媽媽再見一面。望著遠去的汽車,易老師告訴秀秀:你要記住,那是你媽媽。
媽媽走了,爸爸離完婚也出門打工。
沒人管的秀秀坐在大伯家門口,靜靜地聽著伯母罵自己“有人生沒人養”。
易老師于心不忍,把倆孩子都領回家了。
從鏡頭之外,我們可能都覺得秀秀和砣砣的經歷實在太悲慘。
但電影里最讓人心疼的,其實甚至都不是這些經歷,而是孩子們面對這些苦難時,過分的懂事與開朗。
縱觀全片,電影中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哭鬧的鏡頭。
這些被遺忘在農村里,寄人籬下的孩子們,太早就學會了對悲慘習以為常、在苦難中逆來順受。無理取鬧和撒嬌,是他們從來都沒享有過的權利。
但盡管童年不堪如斯,他們也從來沒有過自私與抱怨。
對于遠方的父母,他們心中,唯有無盡的愛與寬容。
砣砣和秀秀最喜歡問易明堂:
伯伯,我的爸爸媽媽在哪里呀?
在深圳。
深圳在哪里呀?
深圳在南方。
南方在哪里呀?
于是,易老師帶著倆孩子爬上高高的土坡,面朝南方的群山指給他們看:
從這里一直往南走,一直往南走。
片名《遙望南方的童年》就來源于此。
片中所有人都在遙望南方,遙望深圳,這里的深圳是一個代指,它可以是任何一個一線城市。
而之所以是深圳,是因為它最能代表改革開放那個特殊的時代巨變。
因為農村的失落,正是從市場經濟的盛行開始的,也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雖然隨著發展,留守兒童的比例正在大幅縮小,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還有1550萬。
1550萬孩子除了飽受貧窮、孤獨的困擾,更加威脅他們的是長期教養不當、關愛缺失導致的心理問題。
據統計,留守兒童的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
在低齡未成年人惡性案件頻發后,我們高聲呼喊“年齡不是罪惡的保護傘”,強烈要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從表面來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但從長遠來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是最有效的辦法。
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從源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建立一套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只有將家庭監護、學校教育、政府矯正、司法懲戒等各方面統一起來,才能切實解決刑事犯罪低齡化問題。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因素,成年人的陪伴和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農村的衰落還在繼續,它背后有著錯綜復雜的時代原因。
但我們也很高興的看到,留守兒童的數量正在一年年減少,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在與時俱進,
片中最苦澀最艱難的日子,正在逐漸離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