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陣子爆火的國產動漫電影《哪吒》里面的情節:
小哪吒出生自帶暴躁屬性,一出生就將母親的手咬出血,嚇得村民四處逃散,也不知道誰喊了一聲“魔童”、“妖怪”,這個詞便伴隨了哪吒一生。
即使哪吒在危急時刻勇敢救下海怪口中的小女孩,等來的還是那一句:“妖怪又來啦!魔童抓小孩了!”
當哪吒發現“妖怪”這個詞無論如何也撕不掉時,他心想:既然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看看!
于是他便開始變本加厲,用御火術燒掉了村民的房子,整蠱要搗蛋的小伙伴,真正成為了村民口中的“魔童”、“妖怪”……
其實,反觀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影片中的一個個村民呢?
一旦孩子身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小毛病和壞習慣,我們總會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懶惰”、“笨拙”、“磨蹭”等等的標簽。
可以說,孩子身上那些改不掉的“毛病”,其實都是我們反反復復給他們的心理暗示。
在現代心理學上,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就是所謂的“標簽效應”,也為“暗示效應”。
也就是說,當孩子一旦接受了父母貼上的標簽,就會給予自己心中極大的暗示力量,默默將自己歸類,并朝著標簽的方向發展,出現更多父母口中的那些負面行為。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相信大家都聽過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可卻不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愛迪生經常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和課本無關的問題,讓所有教過他的老師不勝其煩。
有一天,愛迪生放學回家,將一個紙條交給母親,并對母親說:“這是老師交給我的,只有你才能看。”
愛迪生的母親將紙條打開,邊流淚邊大聲地讀了出來:
“您的孩子是個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老師可教他,建議您親自教導。”
于是很多年后,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一舉成名。
可在母親去世很多年后,愛迪生無意間在衣柜里發現了一個紙條,正是老師當年給他的那一張。
他打開紙條,看到上面寫著:
“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們決定不讓他繼續就讀,他被正式退學了。”
愛迪生看完淚流滿面,他在日記中寫道:
“愛迪生是一個精神有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親把他改變成為世紀天才。”
有相關心理學研究發現,影響孩子性格最深的人是父母。
給孩子一定的正面評價,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相反的,常常對孩子進行一些負面暗示,孩子在心理上也會認可這些暗示,不斷往父母所描述的負面形象上去靠攏。
所以,當你反反復復數落孩子“不專心”、“拖沓”、“膽小”時,當你在孩子面前,向外人“吐槽”孩子“懶惰”、“笨”時,孩子只會朝著你“吐槽”的方向大步邁進。
要明白,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你給孩子的心理暗示,會比其他所有人的暗示更加“有效”。
圖片來源于網絡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在一所小學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做智力測驗,測試結束后,他告訴老師,這些孩子都非常聰明,以后肯定有所成就。
8個月后,當羅森塔再回到這所學校對名單上的幾名孩子進行測試時,他發現,這些孩子的成績普遍比第一次進步很多,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也都很好。
其實這些學生都是羅森塔隨機抽選出來的,但是老師得到他的信息后,便開始對這些學生有了較高的期望和積極正面的評價。
這些學生受到老師的正面關注、積極暗示,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越來越上進。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積極暗示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如果你想幫助孩子改掉他們身上那些所謂的“壞毛病”,請給他們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吧!那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優點,一個孩子學習成績或許不理想,但也許他在體育方面或是音樂方面很有天賦。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愛好,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勵時,他們會更有沖勁去做這一件事情,取得更驚人的成就。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曾說,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擁有無限的可能,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斷探索、不斷創造的過程,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孩子多多思考和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去領悟更為豐富多元的未知世界。
父母作為孩子最開始的啟蒙老師,所有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
一個心智還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受暗示性很強,容易被周圍人的評價所左右。
給予孩子最積極的暗示,當然需要從父母自身做起。
并且,孩子擁有很強的學習模仿能力,父母懶惰不做家務,孩子會模仿;父母勤勞守信守則,孩子會模仿;父母喜愛閱讀,孩子也會模仿……
我們常常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就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我們的一言一行,很多時候可能成就一個天才,也有可能扼殺一顆幼小的心靈。
因此,多一點積極暗示,少一點負面評價,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別給孩子的人生設限,尊重孩子,讓孩子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