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隨著孩子出生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尤其體現在給孩子優渥的生活條件上,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都是“基礎操作”,更有的家長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想要什么家長就雙手奉獻給他什么。
但是大部分的家長只注意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完全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現在請捫心自問一下自己,你陪伴孩子的時間多嗎?
綿綿的獨生子樂樂今年已經上初中了,早幾年學習壓力沒有那么大的時候,樂樂其實非常開朗活潑,招人喜歡。
但上了初中之后,因為學習的壓力和交往方面所帶來的困惑,樂樂開始變得不再那樣開朗,喜歡和人打招呼,經常一個人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和外界交流。
再加上綿綿工作也很忙,平時早出晚歸,很少能有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更不要提周末一起跟孩子出去踏青玩耍了。
因為綿綿的不了解樂樂,導致綿綿看到樂樂沉默寡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樂樂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才變成現在這樣的,反而面對樂樂的表現綿綿非常欣慰,覺得樂樂已經長大了,開始變得沉穩懂事,不再像小時候那么活潑也是正常的。
在這種持續對樂樂錯誤的了解之下,綿綿終于付出了代價。有一天綿綿照常上班,而樂樂因為有些發燒沒有去上學,留在家里養病。正巧那天綿綿發現自己的一個重要文件沒有帶,所以準備中午回去取。
可是綿綿沒有想到當自己一打開家門的時候,迎接的卻是孩子已經昏迷的身體和一封遺書。綿綿當時嚇得六神無主,趕緊把孩子接去醫院洗胃,好在綿綿發現的早,樂樂被搶救了回來,沒有真的出事。
得知自己兒子沒事兒的綿綿又驚又喜,連忙問樂樂究竟為什么要這么做。沒有想到樂樂卻崩潰地大哭起來,對媽媽說:“媽,我再也受不了了,每天老師和我自己都逼著我學,可是卻一點成效也沒有,同學也都因為我成績差不和我玩……”
綿綿聽了樂樂的話之后心里一酸,沒有想到小的時候活潑開朗的樂樂已經變成了這副樣子,同時綿綿也非常后悔:自己陪伴樂樂的時間真是太少了,完全沒有發現孩子的改變,讓孩子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1. 經常動怒,發脾氣
如果孩子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動怒,發脾氣,家長千萬不要覺得這這只是孩子在耍小脾氣,孩子還沒有長大。
一個人能否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對他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要從小教會孩子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散發給他人,多為其他的人著想。
如果孩子遇到一點小事就發脾氣,首先是不利于他自己修身養性的,大家都說氣急攻心,經常發脾氣的人容易生病。
其次孩子經常發脾氣也能反映出他這個人性格急躁,心理不健康,如果嚴重者可能具有躁狂癥和焦慮癥,從而危害到他身邊其他的人,更有甚者,可能會在躁狂狀態下傷害自己至親的人。
2. 遇事不能解決就冷戰
還有的孩子遇到事情不能解決往往不會生氣,但他們會進行無休止的冷戰。
這種孩子表面是非常平和的對待問題,可是家長仔細一思考就會發現這些孩子往往只是用冷戰的方式來賭氣,逼迫另一個人和自己服軟,實際上這完全沒有解決問題,這也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冷戰,那么家長就應該教會孩子遇到事情應該積極的解決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能和自己或者和身邊的朋友生悶氣,這樣的話會傷害到周圍的人。
3. 總是自我傷害
最后有些孩子有自殘的傾向,他們在事情沒有解決或自己沒有頭緒的時候就會想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尋求快感。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這樣做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絕對不是通過自殘就能獲得的。
家長一定要多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千萬不要只注意孩子的生活條件是否優越。不要等到孩子已經釀成大錯,以后家長才幡然悔悟。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