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是將來能出人頭地、過上好生活。
但往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有些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會選擇暴力方式懲罰孩子,而有些家長則完全不提倡體罰,認為教育孩子需要愛和包容心。
老李因為這事沒少和老婆吵架,他6歲的兒子小唯簡直就是個“混世魔王”。用老李的話來說,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比如把衣柜里的衣服全搬出來扔得滿地都是,把洗衣粉倒進魚缸里喂魚,甚至還把媽媽給他做的早餐吐在樓下的花壇里。
件件樁樁,每次都讓老李氣不打一處來。但妻子一直告訴他不能打孩子,即便有什么不滿也要講道理。
就這樣,對孩子那些不算太嚴重的錯誤,老李都只是睜只眼閉只眼,假裝沒看見。只有實在忍不住的時候,才會大聲批評幾句。
可昨天老李發現,自己從古玩市場淘的一個陶瓷瓶子,本來好好地陳列在客廳的柜子上,竟然被小唯給打碎了。當時他就怒火中燒,直接抄起旁邊的晾衣架,就狠狠地抽了幾下孩子。
哭聲瞬間就把正在廚房做飯的妻子引過來了,著急地上去就抱著孩子,沖老李大喊:“不管怎么樣,你也不應該動粗啊!”
老李是既生氣又委屈,想自己從小犯錯就被打,才不至于長歪。怎么現在的孩子,連揍都不能揍一下呢?妻子這樣真讓他擔心慈母多敗兒。
其實,關于該不該打孩子這個話題一直存在爭議。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就該打才能讓他知道什么是底線。也有很多家長認為,打孩子是最無能的一種表現,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受傷。
實際上,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大。
1)承受能力
社會給家長們帶來的沉重壓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到孩子身上。
為了讓孩子以后擁有更好的生活,學習上真是一刻也松懈不得,周末放假還要在各個補課班、興趣班之間輪軸轉。因而,如今孩子選擇自殺的消息也越來越多。
相對來說,在承受壓力方面,經常挨打的孩子要比那些從未被打過的孩子更好一些。
由于從小一直生活在父母溫和的教育里,因而長大后,一旦碰見不公平對待,就容易一蹶不振。
2)性格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將會持續一生,并埋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
如果孩子一犯錯,父母就習慣性用暴力解決,這種方式也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心里。當他長大后組建自己的家庭,遇見孩子犯錯或不順心的事情,也會下意識采用暴力方式。
而那些從未挨過打的孩子,在性格方面會更加平和一些,因而今后的家庭生活也可能更幸福。
這一直是個爭議不下的話題。實際上,每個孩子天生的性格氣質不一樣,不能用同樣的教育方式對待。
對于那些天生就比較調皮,做事總是觸犯底線和原則,而且屢教不聽的孩子,父母可以適當采取棍棒教育。但事后一定要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哪里,以及父母希望他如何改正。
也就是說,打孩子只是一種方式,根本目的還是用愛和教育去引導。
當然,棍棒教育要盡量少用,在孩子犯的錯不那么嚴重的情況下,父母還是要采用耐心+共情的教育方式。
并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也要逐漸減少棍棒教育。尤其到青春期,就要以和孩子耐心溝通為主,不要再動粗,以免招致逆反心理。
還是那句話,對待什么樣的孩子就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不提倡棍棒教育,但在孩子犯大錯時可以適當使用。
畢竟世界上沒有某一種完全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有適不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