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親近的人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那么美好。很多夫妻、情侶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彼此的關系也越好,可事實并非如此。原因何在?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猬法則來解釋。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則呢?
刺猬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只困倦的刺猬因為寒冷而擁抱在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感覺不舒服。由于它們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只刺猬就分開了,可是天氣太寒冷,它們因此就又抱在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后它們終于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到。這也就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你非常敬佩的人,因為雙方相處甚密,對方的缺點就會日益暴露出來,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原來對他的認識,甚至開始討厭他。夫妻、戀人、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也不例外。因此,與親人、愛人、朋友相處時保持適當的距離,也是一種親情、愛情、友情保鮮的良方。
心理學實驗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閱覽室中,當里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進去坐在他(她)身旁,觀察他們的反應。由于被試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默默地轉移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明確地對心理學家說:“你想干什么?”這個實驗一共選擇了80個被試,結果都一樣: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試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劃定了一個“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們便會感覺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這個道理在人際溝通中同樣適用。
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仆人眼里無英雄。”也說明了在人和人的交往過程中應該留有一定的余地——相應的心理距離,否則偉大也會變得平凡。戴高樂就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戴高樂十多年的總統生涯中,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及智囊機構等,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你的任期是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作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作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后來戴高樂解釋說,他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部隊環境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唯有調動,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而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以下幾點也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要尊重別人的隱私
不論多么親密的關系,也應彼此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人們總以為親密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當有什么隱私可言。其實,越是親密的人際關系,越需要尊重對方的隱私。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和追問對方的內心秘密,也不隨便向對方吐露自己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對方隱私的嫌疑,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親密關系和距離。
要有容納意識
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和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里面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的人,遲早會將自己的人際關系推向崩潰的邊緣。
要懂得運用距離效應
距離效應是指隨著時間的流逝,彼此之間有了一定的距離,一旦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會比之前更親密和穩固。在這里,距離成了情感的添加劑。可見,距離的存在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應當培養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看他人的習慣,同時,不要讓自己成為透明人。內心沒有隱私雖然能夠表明自己的坦蕩,但會因此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無形中為以后的人際矛盾種下禍根,從而導致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這種做法其實并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