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高以翔在錄制節目時暈倒,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據網絡消息,高以翔在27日凌晨錄制節目時,曾經高喊一聲:“我不行了”,隨即倒地。從他暈倒到死亡,也就才三個多小時。節目組聲明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一條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忽然離去,令人無比痛心。
現在突發性猝死,心臟驟停的現象并不少見,而且也越來越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它讓我們感到難以接受的是,事先沒有任何征兆,一旦發生后果相當嚴重,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死亡幾率非常大。
為此,我專門整理了全國心血管權威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教授胡大一的著作《胡大一醫生淺談心臟健康》相關內容,讓我們來看看如何盡早發現心肌梗死的跡象,以及相應的急救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可救助的疾病,而實現救助的關鍵是患者從起病到救助的時間,救助越早效果越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約2/3發生于發病第1~2小時內,經常死于到醫院之前。我國每年55萬人死于心臟性猝死,其中90%發生在醫院之外。及時采取正確的方法急救,院外搶救成功率可由5%提高到49%。目前一般大醫院建立了心血管病搶救的綠色通道,由心臟專家24小時候診。
心臟科醫生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一小時”,如果在起病1小時內完成溶栓和PCI,治療后絲毫檢查不到梗死的痕跡。
切記:“有胸痛就上醫院。” 急性心肌梗死半數以上無先兆,以突發的胸悶、胸痛為表現。
以下三點需要警惕:
1)心肌梗死常常發生在后半夜至凌晨,患者往往不愿意叫醒親屬而等到天亮,錯失良機。
2)身體健康的人突發胸痛,以為是胃疼,挺挺就過去了,這一挺就耽誤了救治的最佳時機。
3)患者牢記有胸痛上醫院的同時,一定要盡快呼叫急救醫療服務系統,去有搶救條件的大醫院。
常見誘因
氣候:季節變換、寒潮和大風天氣時,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增多。
晝夜節律: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發生在上午6-12點。
過度體力活動(負荷):如工作繁重、旅行勞頓、家務過重或者運動過度。
精神過度緊張: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勞。
吃高脂肪食物或者吃得過飽。
數小時內頻繁吸煙。
喝冰鎮飲料。
發病先兆
發病先兆可表現為新出現的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突然發作頻繁或程度加重,最常見的表現為胸骨后或心前區疼痛,其次是上腹部疼痛,少數表現為胸悶憋氣、左頸部、或左上肢發麻、心悸、頭暈等。先兆大多數發生在發病前1個星期內,也有的在發病前1~3星期內出現。
急性心肌梗死也可沒有先兆癥狀突然發病。
起始癥狀
1)疼痛為起始癥狀
最常見的是胸骨后或心前區的疼痛,疼痛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時在上腹部,同時胸骨后有憋悶不適;個別患者的疼痛部位在下頜、頸部、牙齒、腹部、下肢等。
對于冠心病患者,疼痛發作比平時心絞痛劇烈、持久(平時只持續幾分鐘的胸悶胸痛,忽然延長到20分鐘或半小時以上),常伴有全身大汗和惡心嘔吐,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無效。
2)心力衰竭為起始癥狀
表現為胸悶、心慌氣短、喘憋、不能平臥。
3)暈厥為起始癥狀
多發生在起病30分鐘內,患者突然頭暈摔倒,可伴惡心嘔吐。
4)休克為起始癥狀
患者感到虛弱,有出冷汗、頭暈、面色蒼白、肢體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等癥狀,嚴重者摔倒在地、意識喪失,直至死亡。
如果患者因心肌梗死發生劇烈的胸痛,應第一時間撥打120,等待救護車送往醫院。
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約有1/3表現心臟驟停,這時候身邊的人就是最好的搶救者,把握“黃金四分鐘”,不要尋找其他救護人員而耽誤時間。假如現場沒有第二個人,而通訊又不方便,寧可暫緩叫救護車,也要立即開始心肺復蘇CPR。
第一步:非醫療專業人員怎樣判斷心臟停搏
在日常生活中,當發現有人突然意識喪失(或伴有全身抽搐)而倒地時,目擊者在確定周圍環境安全后,應立即使其平臥,輕拍其雙肩并大聲呼叫(“喂,你怎么了?”),同時用手觸摸其頸動脈以確定有無搏動(用食指、中指并攏放在氣管與頸部肌肉間輕輕按壓不少于10秒)。一旦發現患者沒有反應且沒有動脈搏動(無呼吸或呼吸幾乎停止),說明心臟已經停搏。
第二步:立即實施心肺復蘇CPR
第三步:使用AED除顫
在家里沒有AED設備的情況,重點實施第二步心肺復蘇。
1、告訴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學會識別疾病的先兆,切記“有胸痛上醫院”!
2、參加正規的心肺復蘇CPR和AED培訓,親自實戰。
3、急救固然重要,更要做好零級預防:健康飲食、運動、戒煙、減重、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