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在吃飯的時候,我一個同事X,先是勸了另一個同事,“你飯不要吃那么多,多吃點菜比較好”!說完,繼續勸我“二胎要趕緊提上日程了”……
X為人挺熱心腸挺仗義的,就是界限感不分明,聽到他再次勸另一個同事“飯不要吃太多”時,我忍不住跟他說,“你能不要老管別人呢?”
X就像我家熱心腸的街坊鄰居,老是喜歡站在他們的角度,對你的人生提出各種建議。
他們先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試圖用自己所謂“過來人”的人生經驗給你提出各種建議,當你委婉拒絕他們的建議時,他們就會恨鐵不成鋼地來一句“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
我跟X說,你不要老是管別人,不用老是給別人提意見,除非別人主動向你尋求幫助。你覺得好的,應該做的,那只能用來約束你自己,用在別人身上就是一種“越界”。
X說,有時候我只是在找話題聊天嘛,也不一定就是要催你生二胎。
額,那你找話題聊天,一上來就是催二胎,不是更容易把天聊死嗎?
就像那些逢年過節才碰得到的親戚,一上來就開始關心你啥時候生二胎。
大家只是被血緣關系綁在一起的人,也許是一家人,可未必是一路人呢。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貿然地“教導”別人,是不是挺奇怪的?
我并不是說親戚們的關心不好。只是,如果總用他們的觀念,打著“為你好”的名義,來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不就是一種綁架么?
我認為真正好的關系,應當是不插手、不越界,尊重你的選擇。
不為你好,只盼你好。
2
人生苦短,每個人最終能為之負責的,只有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別人身上,不要老是想給別人提建議,不要總是想教別人如何做人。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每當有人開始端起杯子,陶醉地開啟“想當年啊……”的話題時,開始拿自己過時的人生經驗去主動給人上課時,我都會覺得這人好油膩啊。
不但油膩,簡直是認不清形勢。現在的年輕人,早就成精了好嗎?時代日新月異,年輕人能獲取信息的渠道和get到的思維的碰撞,早就跟2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了。年輕人的內心,早就有個堅固的、不會被動搖的自我了。
中年人不能太熱心,太熱心就顯得沒有邊界感,顯得呱噪。這年頭,大家都很忙,誰有空聽別人教你怎么做人?
怪不得莊老說,成年人最寶貴的品德是:少提建議、多買單。
早上和Y聊天,Y說,“你不覺得我們周圍多的是沒有自我卻總是在干預別人做自己的人么?”
確實如此。以“為你好”的名義干涉別人的生活,不是傻就是蠢。大多數人,自己還沒活清楚呢,就想當別人老師了?
不要想著別人沒有聽你的建議,ta的人生就與康莊大道南轅北轍了。畢竟,我們每個人只能做出與自己的智商、見識、格局相匹配的選擇。何況,別人的底牌和愿意付出的代價我們都不清楚,因此,尊重別人的感受和選擇,才能成為一個知情識趣的成年人。
3
至于朋友之間嘛,大家求同存異即可,沒必要將自己的見解或者信仰強加于人。正如,某人自己吃素,ta如果在別人吃肉時,跳出來說吃肉如何如何不好,估計會被胖揍一頓吧?所有的約束,只能針對自己,想約束別人?那只能友盡了。
想起了梁實秋的《客》:“來客不必如何風雅,但至少第一不談物價升降,第二不談宦海浮沉,第三不勸我保險,第四不勸我信教,乘興而來,興盡即返,這真是人生一樂。”
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很重要,就像周國平所說的,“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空洞無物。”是的,再好的朋友,也應該保持“有界限的親密”,關系再好,也不要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
界限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它意味著對對方獨立人格的尊重,意味著我相信你能自主做出正確的決定。在親密關系里,這點尤為可貴。“我是為你好”、“聽我的準沒錯”,都是破壞親密關系的殺手。畢竟,每個人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里,誰都會覺得自己才是對的那一個,所以,學會閉嘴,管好自己尤為重要。
當然,說起來容易,實操還是有點難。父母對于子女,往往覺得自己有插手子女人生和選擇的權利。“你都是我生的,你怎么能不聽我的話呢”這句話聽著耳熟吧?所以,在親子關系里,能有不要用自己的期待去綁架子女人生的覺悟,簡直太可貴了。
“對任何人都盡量保持一種對甲方的克制,是成年人的基本生活規則。”這句話我簡直想大寫、加粗,打印出來放在案頭,以此自省。
每個人都有自身掙脫不了的困境,所做出的選擇其實都是當下自己格局里的最優解,誰都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所以,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