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加萊義民》(又譯作“加萊市民”),這是1884年羅丹應法國加萊市政府的委托,為紀念在14世紀英法百年戰爭中加萊城被英軍圍困,為了避免被英軍屠城,六位加萊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犧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歷史事件而創作的紀念碑雕刻。羅丹為了更好地表現這個真實而又崇高的歷史事件,打破了過去傳統的紀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選擇了一個如實地表現這一歷史事件的場面,即六位加萊市民根據當時英軍提出的苛刻條件,光頭、赤腳,以繩子鎖頸,并帶上加萊城門的鑰匙,走出城去任憑英軍處死。
《老妓女》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杰出作品。作品原形據說是曾經風靡巴黎上流社會的交際花羅米埃爾,在她把最后的一點風情售賣給市井販夫走卒之后,只有在衰老和貧病中等待死神降臨。羅丹將這位悲劇形象的老妓女的靈魂和肉體,淋漓盡致地呈現于觀眾面前,使人不忍目睹,產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善于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男子形象。羅丹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為一體,不僅展示了人體的剛健之美,同時也蘊含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在羅丹的構思中,這位思想者便是《神曲》的作者但丁,他坐在地獄入口前,思索著生命的難題和人類生存的意義。
1898年,羅丹的這尊穿斗篷的巴爾扎克雕像在巴黎展出,由于和當時法國當時的流行審美觀點不符合,這件作品招來一片罵聲,報紙上有人撰文公開諷刺羅丹,評論界也不認同。有人說這尊雕像像一只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這個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征。有人質問羅丹:巴爾扎克為什么不是一位衣冠楚楚的紳士?為什么只穿一件不登大雅之堂的“睡衣”?即使一些溫和的批評者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