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與多”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元論”與“多元論”的核心分歧在于,世界在根本上是同質的還是異質的?世界可以作為整全加以理解,還是存在數個彼此分立、無法通約的獨立領域?物理主義作為“唯物主義”在當代的主要形態,認為實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物理的,最終可以而且應當以物理的描述加以解釋。因為物理主義相信世界可做統一的物理解釋,所以其理論在邏輯上包括對人類精神領域和倫理領域的物理解釋。由于現代自然科學對人類心理現象和倫理行為的神經生物學解釋尚不夠清晰和精細,物理主義因此受到神創論、唯心論、二元論以及諸多流派的種種責難。
物理主義最主要的理論對手是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當代繼承者們。“二元論”者認為,至少人類的精神、意識等心理現象是無法且無需以物理方式加以理解的,并由此衍生出美、愛、道德等相關屬人的社會范疇也不可且不必作為物理現象加以理解的主張。面對“身心問題”,物理主義內部大體可分為還原論和非還原論兩派。還原論物理主義認為一切心理現象都應還原為腦的物理現象加以理解,極端立場甚至認為自我意識只是一種虛幻概念;非還原論的物理主義立場相對溫和,其擱置了終極還原,通過“隨附性”理論解釋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的平行關聯。由于“隨附性”理論的非充要性和不徹底性,當代物理主義又衍生出“二階屬性”“奠基理論”等新的解釋范式。
當前中國哲學界對物理主義的相關爭論保有密切的理論關注,但相關研究成果中引介性的理論文章較多,獨立的自我主張尚在理論醞釀。最近倫理學學者李義天教授在題為《現代美德倫理學的物理主義挑戰及其回應》的論文中,對物理主義的倫理解釋提出了系統的批評,并認為人類的德性倫理無法且無需被還原到物理基礎。李義天的批評既是漢語倫理學界對物理主義思潮的一次公開回應,同時也可以被歸入一個更大的傳統:19世紀以來人文學科對自然科學方法擴張的反抗。深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推動相關理論研究在漢語哲學界實現內生性建構的契機。因此,我們圍繞“物理主義與美德”問題組織了兩篇論文,其中葉峰教授是還原論物理主義的代表人物,他論證了還原論物理主義視域中的道德、倫理問題,在其看來自然科學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決道德和倫理問題。徐英瑾教授則從非還原論物理主義的立場出發,就物理主義與美德倫理的融洽邏輯與李義天教授進行了理論商榷,并試圖在自然科學方法論與人文學科之間尋找一種“共和”的平衡。
一種物理主義的道德和價值觀
葉峰
摘要:物理主義者不認為有超自然的道德、價值真理,但他們不是虛無主義者,他們可以持有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可以為自己的道德、價值觀作辯護,以及向他人推銷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特別地,他們可以接受自由的價值觀,而且一些物理主義者相信,物理主義世界觀可以為自由的、多元化等價值準則作更好的辯護。他們還可以很自然地吸收東方佛教傳統中的“無我”“慈悲”等觀念,提出比今天自由的價值觀更理想化的、更高的價值觀,滿足那些認為自由的價值觀還有所不足的人的需求。
關鍵詞:物理主義 價值 道德
作者葉峰,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北京 100089)。
物理主義實為德性倫理學之良友——與李義天教授商榷
徐英瑾
摘要:物理主義指的僅僅是這樣一種思想: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在某種“歸根結蒂”的意義上都是“物理物”。然而,物理主義僅僅蘊含了“隨附性論題”是真的,卻沒有蘊含還原主義是真的。毋寧說,基于“隨附性”概念的物理主義,在進一步引入“多重可現實性”的概念的情況下,是允許高層次的心理學詞匯具有某種不可還原性的。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物理主義的引入會威脅到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德性倫理學的“自治性”。毋寧說,與物理主義彼此親和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恰恰能夠為當代德性倫理學的很多具體理論建樹提供更為豐富的經驗細節(盡管這些細節僅僅是一種說明,而非是對被說明項的取代),由此使得哲學與經驗科學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友好。
關鍵詞:非還原論的物理主義 多重可實現性 德性倫理學 認知心理學 隨附性
作者徐英瑾,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