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持續(xù)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應的產(chǎn)物,并且其壽命與紅細胞的壽命一致。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所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相對較高。
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關系對照表
人體內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 120 天,在紅細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保持相對恒定。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檢測前 2 ~ 3 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與抽血時間、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是目前評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價值。
HbA1c 控制目標應遵循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原則,即根據(jù)患者的年齡、病程、健康狀況、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等因素實施分層管理。
糖尿病指南推薦一般成人T2DM 患者的 HbA1c 目標值為 < 7.0%。年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長、無并發(fā)癥、不合并 CVD 的 T2DM 患者,推薦 HbA1c 控制目標為 < 6.5% 甚至接近正常。經(jīng)單純生活方式干預或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的降糖藥物治療后達到 HbA1c ≤ 6.5% 的非老年患者應維持治療,不應減弱降糖治療強度。有 CVD 病史或 CVD極高危的 T2DM 患者
糖尿病病程較長、已有 CVD 病史或 CVD 極高危風險的 T2DM 患者,推薦 HbA1c 控制目標為 < 8.0%。
糖尿病病程 > 15 年、既往發(fā)生過無感知性低血糖、有嚴重伴發(fā)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動較大并反復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的患者,建議將 HbA1c 控制在 7.0 ~ 9.0%。CDS 指南中老年糖尿病的定義即糖尿病的年齡界限為 ≥ 60 歲,包括 60 歲以前診斷和 60 歲以后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的慢性疾病較少,身體機能狀態(tài)較好,認知功能完整,老年患者有較長的預期壽命可以考慮將 HbA1c 控制到 < 7.5%;患者正在使用增加低血糖風險的藥物(如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HbA1c 不宜低于 7.0%。合并多種慢性疾病,有 2 項以上的日常活動能力受損或有輕到中度的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有中等長度的預期壽命,低血糖風險較高,跌倒風險高 HbA1c 目標值可放寬至 < 8.0%;若患者正在使用增加低血糖風險的藥物,HbA1c 不宜低于 7.5%。慢性疾病終末期、長期需要他人照護的老年患者預期壽命有限,治療獲益不確定, HbA1c 目標值可進一步放寬至 < 9.0%。若患者正在使用增加低血糖風險的藥物,HbA1c 不宜低于 8.0%。合并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及老年獨居者若預期壽命較長,HbA1c 可控制在 7.5% 左右,若預期壽命 < 5 年 HbA1c 可控制在 < 9.0%。注:FPG:空腹血糖;2 hPBG:餐后 2 h 血糖根據(jù)《中國老年 2 型糖尿病診療措施專家共識(2018 年)》繪制妊娠期糖尿病(GDM):GDM 是指妊娠期間發(fā)生的糖代謝異常,但血糖未達到顯性糖尿病的水平。妊娠期顯性糖尿病(ODM):也稱妊娠期間的糖尿病,指孕期任何時間被發(fā)現(xiàn)且達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診斷標準。孕前糖尿病(PGDM):指孕前確診的 T1DM、T2DM 或特殊類型糖尿病。對于計劃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在不出現(xiàn)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和餐后血糖應盡可能接近正常,建議 HbA1c < 6.5% 時妊娠;應用胰島素治療者可適當放寬至 HbA1c < 7.0%,以減少低血糖風險。研究顯示:早孕期 HbA1c 控制 6 ~ 6.5% 之間,胎兒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最低。妊娠中、晚期 HbA1c 控制 6%以內,妊娠不良事件如大于胎齡兒、早產(chǎn)、子癇前期發(fā)生率最低。ADA 推薦:如無低血糖風險,整個孕期 HbA1c 均控制 6% 以內。由于妊娠婦女的紅細胞更新加快,故其 HbA1c 水平較孕前略有降低,此外, HbA1c 無法反映血糖的快速變化。因此,不推薦妊娠婦女采用 HbA1c 作為衡量血糖控制狀況的指標,應直接測定血糖來評估血糖控制狀況。年齡 < 40 歲的 T2DM 合并 CKD 患者以及 40 歲以上的 CKD 1 ~ 2 期患者,血糖控制可適當嚴格,建議 HbA1c 目標值為 6.5 ~ 7.5%。
未使用胰島素治療的 CKD 3~4 期患者 HbA1c 目標值為 7.0 ~ 7.5%,正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 CKD 3~4 期患者以及接受透析治療的 CKD 5 期患者, HbA1c 控制目標值可放寬至 7.5 ~ 8.5%。預期壽命較長,HbA1c 可控制在 7.5% 左右;
預期壽命 < 5 年,HbA1c 可控制在 < 9.0%。如精神或智力障礙者、視力減退者等,建議 HbA1c 放寬至 < 9.0%。以上對于 HbA1c 目標值設定為 < 9.0% 的患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嚴重低血糖的發(fā)生并防止明顯高血糖(> 16.7 mmol/L)所致的急性代謝紊亂、感染及其他并發(fā)癥。影響 HbA1c 的因素較多,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檢測方法無關的因素,另一類是與檢測方法的特異性和抗干擾性有關的因素。主要是指影響紅細胞生成和壽命的因素,影響血紅蛋白糖基化的因素,以及血紅蛋白的結構改變等。如糖化血紅蛋白前體、高 HbF、氨甲酰化血紅蛋白、高膽紅素和高甘油三酯等,以及血紅蛋白病或異常血紅蛋白 HbC、HbD、HbE、HbS 等。此外,個別檢測方法受到某些藥物的影響,如常年使用大劑量維生素 C、維生素 E,大劑量水楊酸鹽、促紅細胞生成素、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等均可使 HbA1c 檢測結果降低。根據(jù)《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建議,在治療之初至少每 3 個月檢測 1 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 6 個月檢查 1 次。? 本文僅供醫(yī)療衛(wèi)生等專業(yè)人士參考
1.《中國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
2.《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
3.《中國老年 2 型糖尿病診療措施專家共識(2018 年)》
4.《中國血糖監(jiān)測臨床應用指南(2021 年版)》
5.《加拿大婦產(chǎn)科學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指南(2016)要點解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