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xEric來源:CxEric的讀書與投資筆記(ID:cxericreading) 1 在最近接受William Green訪談時,帕伯萊說芒格多年前曾給他一個建議:在投資這件事情上,有某個人跟你聊聊是非常重要的。 (In the investing business,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have somebody to talk to .) 不過要留意,你找的那個人不能是向你報告的人(the person shouldn’t be someone who reporters to you),他必須跟你有一種對等的關系。 帕伯萊問,你是說就像你有沃倫一樣嗎?芒格說,不總是沃倫,但我會跟某個人聊聊。 接著,導師芒格給出了更具體的指導意見:我希望你跟李錄兩個人,可以每月共進一次午餐。帕伯萊的反應是:哇,如果李錄不介意每月浪費一個下午,我當然非常樂意。 帕伯萊說,他跟李錄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每月聚餐,一開始是約在一家鼎泰豐,后來是在李錄的公寓里,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成為了好友。 在這個聚餐過程中,李錄給帕伯萊推薦了一家韓國美妝公司,后來漲了XX倍;后來又給帕伯萊推薦了一家中國高端白酒公司,沒錯,就是A股最有名的茅臺。 2 投資,找個人聊聊很重要——芒格會認可這個觀點,巴菲特也會高度認同。 巴菲特曾說,“人類最擅長的,就是詮釋所有的新資訊,這樣才能讓自己原本的觀點依然穩固……每個人似乎都精通這項才能。我們又該如何避免犯這種錯?” 他的答案是:“找個不會奉承你,而且想法非常合乎邏輯的伙伴……這大概是你能擁有的最佳機制。” 顯然,芒格最適合這個角色,因為他曾多次駁斥巴菲特的投資構想,所以巴菲特才會說他是“愛說不的討厭家伙。”芒格說,擁有這種可以討論的搭檔,有一個好處是,會迫使你整理自己的思緒,這樣論據就可以有說服力。 (Munger points out that one essential benefit of having a discussion partner is that it obliges you to organize your thoughts to make a persuasive case.) 這里有個小故事。 帕伯萊在介紹搭檔蓋伊給芒格認識時,曾對芒格說:“查理,這個人總是反駁我提出的所有想法。” 蓋伊開玩笑說自己太笨了,帕伯萊對他說話簡直就像對猴子說話。 芒格立刻說,“猴子不是好搭檔。”他很認真,就像摩西發表十誡里的第四條: “猴子無法發揮作用,因為帕伯萊會知道那是只猴子”。 'The monkey would not work because Mohnish would know it’s a monkey.’ 3 如果我們將上述兩個故事串起來,就會發現一個被巴芒粉絲們普遍忽略的要點:投資固然是一個獨立思考游戲,但你也非常需要有某個人能跟你好好聊一聊。 這里所說的“聊”,不是跑去跟人吹噓“你看我多牛”,不是為了捍衛觀點而罵戰,而是跟你信任的人坦誠地交流、檢驗自己的想法——這不是一個輕松的事情,但有助于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為什么我們需要找一個人聊聊?理由可能如下。 一、因為輸出是高強度的二次學習。 通過講解、寫作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我們二次整理信息、檢驗邏輯,就像很多人都有過這種體驗:“聊完之后思路更清晰了”、“寫完后感覺更明白了” ——事實上,即便對方沒給任何反饋,我們光憑借認真的輸出,都能獲得很多新的認知。 這就是芒格說的,這種交流“會迫使你整理自己的思緒”。 二、因為人很容易陷入某種心理偏差。 很顯然,人腦是一臺不精確、不穩定的信息處理機器,它時不時就會陷入到某種奇怪心理偏差之中,更麻煩的是,當你陷入心理偏差的時候——往往自己是不知道的。 如果你已掉入心理之坑,大多數時候你很難憑一己之力爬出來(因為你都沒察覺),這個時候如果有個某個勇敢直言的朋友,他就能拉你一把:慢著慢著,你先冷靜一下,事情沒有說的那么好/糟糕。 當然,他拉你出坑的速度,取決于你的心態有多開放。 三、因為人很容易犯邏輯錯誤。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對“邏輯嚴謹性”的自我要求是非常低的——這點在日常生活中沒什么問題,吹牛就吹了,瞎聊就聊了,有什么所謂呢?開心就好。 但問題在于,很多人會將這種思考陋習帶入投資領域,導致構筑出來的邏輯經常似是而非,在個別角落里塞滿了邏輯謬誤,經不起嚴格推敲。 ——很多時候,你甚至都不需要去核查報表、檢驗計算,只需要做幾道邏輯推理題,就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推翻他們的投資思路。 說到底,對人類而言,保持高度邏輯嚴謹性地進行思考,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 因而,不論我們多么小心,我們還是可能會犯一些邏輯錯誤,且自己很難檢查出來——就像寫文章時,自己檢查不出自己寫的錯別字/病句一樣。 此時,如果你有一個愛較真、思維嚴謹的朋友,無疑就像配置了一臺超強糾錯機一樣——而且,他可以在你跳坑之前就攔住你。 這就是巴菲特說的,“這大概是你能擁有的最佳機制。” 4 盡管在投資中,跟人交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現實中大多數這類交流都淪為了低效、無效交流,甚至引發了更多的疲憊、錯誤和不理性。 想要避免這些問題,我覺得有三個原則是非常重要的。 1、彼此不能有利益關系; 2、彼此不能給具體行動建議; 3、彼此坦誠相告,不需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不用維護對方的面子。 一、“不能有利益關系”,是指 (1)你們不能是上下級關系,即芒格說的你們不能是“reports to you”的關系。 如果你左右著對方的薪水、年終獎、工作崗位,那他就很可能為了討好你而故意迎合——相信我,沒幾個人坐在領導的座位上時,真的能聽進逆耳忠言。 事實上,即使你大方表示自己就愛聽反對意見,但只要你某次表現出對反對觀點的“皺眉”態度,大多數下屬都會就此學會閉嘴。畢竟,誰也不想拿自己的飯碗冒險。 (2)你們不能是業務往來關系。 如果你采納了對方的觀點,對方就會完成自己的KPI、得到一些金錢獎勵,或某種程度的心理激勵(比如虛榮心、名聲)——那么,他就很可能會為了追求這些激勵,不經意地扭曲自己的想法:原來只有7分把握,非要說成9分;明知有些地方暗藏風險,卻不經意地一筆帶過。 而這些都可能是無意識的過程。 二、“不能給具體行動建議”,是為了:讓對方自己承擔責任。 很多人所謂的投資交流,不過是在索要/贈與代碼——這既是一種低質量的交流,也是一種權責高度不對等的游戲,容易給你造成財務和人際關系方上的麻煩。 更適合的做法,是交流彼此掌握的資料、邏輯、思考,但不要給出(尤其是僅僅給出)這類行動建議:“買它就對了”、“買到就賺到”、“閉著眼睛買”、“我買了你也可以跟著買”、“跟我買就對了”。 很多時候,對方希望你給出具體的行動建議,是由于害怕未來承擔責任,希望你能在心理上幫他分擔一些壓力,但這是一種不成熟的做法——不要跟他聊太多。 一個無法承擔自我行動責任的人,不是成年人,是小孩。 不要跟小孩子聊股票。 三、所謂“坦誠相告”,就是:真誠地交流,不要說謊。 有太多人精于“世故人情”,總是在講話上過多地演繹當代藝術,且以此自矜——但在投資這件事情上,最難得的品質的是真誠、是誠實。 如果你要找個人聊投資,最好找一個愛說真話的人,一個態度真誠的人。如果大家都能拿出真誠的態度,彼此就更容易卸下心理防備——當我們不需要再為了自尊、面子而戰,這個交流就會有效率很多,也更有意義。 當然,真誠的人也不是傻子,除非你真的能聽下反對觀點,不然再真誠的人也會退出聊天窗口。你在對話中掀一次桌子試試——我敢打包票,以后就沒人跟你說真話了。 說到這里,我不禁感慨,我曾見過雪球上許多的投資慘案,它們的錯誤事后看都非常明顯,甚至是行外人都能看出來。如果一開始就有人勇敢地跟他說真話,讓他遭受某種“當頭棒喝”,也許那些悲慘故事就不會發生了。 但也許,曾經有人提醒過他,只是他傲慢地無視罷了。 誰又知道呢? 注1:以上三個原則并非100%原創,而是我結合蓋伊在《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書中的建議、帕伯萊公開演講的一內容,以及我的一點個人體會。 注2:對了,《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的簡體叫《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繁體版叫《華爾街之狼從良記》——我寫這個注主要向讀者吐槽:這兩個譯名真是糟糕。 結尾 當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多次察覺到,盡管巴菲特、芒格給的建議——找人聊聊——是關于投資的,但實際上,這個建議適用于所有復雜問題的“重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