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科創板就這么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世界充滿愛你沒商量”之勢撲面而來了。
“綠鞋機制”引關注
科創板規則中,有一個為穩定上市后股價而生的“綠鞋機制”,據說有了這個東西,新股上市暴漲暴跌的情況可以得到抑制,是真的嗎?
綠鞋機制是因為1963年有一家叫做綠鞋(Green Shoes)的公司(幸虧不是叫綠帽子)IPO時首次使用,所以就用它的名字來命名(很抱歉,現在這個品牌已經沒了)。
它的官方說法叫做“超額配售選擇權”
根據證監會《超額配售選擇權試點意見》里的解釋,超額配售選擇權是指發行人授予主承銷商的一項選擇權,獲此授權的主承銷商按同一發行價格超額發售不超過包銷數額15%的股份,即主承銷商按不超過包銷數額115%的股份向投資者發售。在增發包銷部分的股票上市之日起30日內,主承銷商有權根據市場情況選擇從集中競價交易市場購買發行人股票,或者要求發行人增發股票,分配給對此超額發售部分提出認購申請的投資者。
在實操中,一般會超額發行不超過15%的股票,募集的資金先到位,但相應的股票延期交付。
在發行人股票上市交易的30日內,如果股票跌破發行價,可以使用這部分超額募集的資金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來交付延期交付的股票;
如果股票價格大漲,主承銷商可以要求發行人按照原發行價格,發行相應數量股票,來交付延期交付的股份。
'綠鞋機制'本質是利用股票和資金的供給,來調節股價,穩定市場。
按照科創板新規,新股上市后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第6個交易日開始漲跌幅限制為20%。那么上市之后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要么上市后股價大于發行價,要么上市后股價小于發行價。
第一種情況:上市后股價大于發行價,比如直接漲100%到10元,明顯大于5元。這個時候主承銷商行使'綠鞋機制'。
對于投資者來說,原先打中額外15%股份的投資者拿到這批股票,可以在二級市場以10元/股的價格拋掉。依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在上市之日起30個自然日內,主承銷商都有權使用綠鞋機制,何時行使,主承銷商說的算。反正最晚30個自然日+5個工作日內,會向打中那15%份額新股的投資者交付股票。所以能否在二級市場最高價拋售科創板新股,取決于券商什么時候能把那15%的新股給你。
對于主承銷商來說,按照15%股份超募資金的百分比,抽傭金。
第二種情況:上市后股價小于發行價,比如直接跌50%到2.5元,明顯小于5元。主承銷商放棄行使“綠鞋機制”
主承銷商用事先超額發售那15%股票獲得的資金(敲黑板:這筆錢是打新者給的),在二級市場直接以2.5元/股的價格買入部分股票,數量和原先15%份額對等。然后把這部分股票分配給原先打中那15%股份的投資者。
那主承銷商能賺到什么呢?
這里有一個變數,依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券商可以在上市之日起30個自然日內的任意時候,從二級市場以低于發行價的市價買入科創板新股。從利益角度來說,等二級市場股價跌得越低,券商再買入歸還打新者股份后,所賺取的利潤越高。
所以,果然所謂“綠鞋機制”是個'小坑',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主承銷商外,上市公司和打新投資者都沒啥好開心的。無論如何,主承銷商都能大賺一筆啊!上市后股價大于發行價還好,如果小于發行價,打新的投資者自己都不能控制及時止損,虧多少還得看券商啥時候把股票放給你。
綜合來看,就是通過供應量來調節股價,股價遠高于發行價,就會有額外15%中簽投資者的拋盤出現,使得股價不至于繼續漲得太離譜。股價破發,主承銷商會在二級市場買入相當于15%股份數量的股票,不讓股價跌過頭。科創板制定這一規則,就是要在注冊制下新股IPO打破一級市場打新不敗的神話。
“綠鞋機制”在中國
以前A股有沒有綠鞋機制的規定呢,其實是有的。歷史上2006年工商銀行、2010年農業銀行和光大銀行上市的時候都實行過綠鞋機制。
2006年9月17日,證監會發布了《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4億股以上的,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可以在發行方案中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
2006年10月19日,工商銀行在A股與H股同時上市,首次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開始了超額配售在A股的嘗試。
但相對來說,4億股的發行量,還是限制了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普遍采用。根據公開信息,也只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光大銀行、中國人保等為數不多的超級航母IPO采用了“綠鞋機制”。
2010年中國證券市場的大事件,當屬農業銀行的IPO。
農行同時在A股和H股上市,采用了“綠鞋機制”。根據發行結果,A股已全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超額發行了15%,融資約221億美元,約合1503億元人民幣,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IPO。
農業銀行2010年7月15日A股上市時,發行價2.68元,上市后就一直萎靡不振,“綠鞋機制”確實也起到了一定的護盤作用。自農行上市日至8月13日期間,中金公司作為主承銷商,不斷從二級市場回購股份以維持股價,但是遺憾的是,對維持股價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8月15日,農行公告稱超額配售權已經在8月13日全額實行完畢,也就是說超額募集的資金已經用完了,彈藥打光了,農行最終破發,兩塊六毛八成了當年股民掛在嘴邊的一個數字。
除此之外,再無他家。
為啥沒有呢?因為在中國打新股穩賺不賠的,畸形的定價方式導致新股上市肯定漲,本來A股超募資金閑置的情況就挺嚴重,這種情況下,如有綠鞋機制肯定觸發行權,上市公司會募集更多的資金導致浪費。再加上上市公司和原始股東本來就覺得定價定的低了,本身也沒有平抑股價的意愿。
所以A股歷史上極少有綠鞋機制。
現在科創板不一樣了。長期來看肯定是按照市價發行的,也就不存在“新股無敵”和“發行價偏低”的現象,那么綠鞋機制就可以發揮作用啦。
當初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的時候股價暴漲,就觸發了綠鞋機制,多募集了15%,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IPO。去年小米在港股上市后,股價先跌后漲,也觸發了綠鞋機制。
來源:上海陸家嘴并購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