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是行業現在最新的,具有顛覆性的發展。今天想分享行業整體的研究判斷,不代表任何機構的看法。
首先,SPAC行業從相關監管存在開始已經20多年了,但最近兩年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國內對SPAC存在許多錯誤的理解:比如,SPAC公司其實并不是一個空殼公司,這部分后面會具體講到。
在美國,今年80%公司SPAC上市,5%DPO上市,傳統“IPO-路演”的模式基本被消滅了。由于SPAC的巨大顛覆,華爾街許多機構從去年年初開始關注SPAC,但其實許多非一線的人士也是不了解SPAC的。
什么是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Vehicle(“特殊并購公司”)。由5-7人組成的資深團隊形成董事會,出資幾百萬美元注冊公司,尋找投資人(5千萬-5億的投資),之后直接上市掛牌。上市的公司存在大量的現金(5千萬-5億的現金在賬上),所以SPAC公司不是殼公司,可以說SPAC是一個現金上市公司。公司的現金放在在監管賬戶上,公司不能直接動用。現金到監管賬戶后,公司可以馬上進行盡職調查,尋找路演時公司承諾的相關行業(金融科技,航天,制造業,食品消費,電動汽車,醫療等)的領先公司。SPAC找到標的后交給投資人進行表決:股東同意,則公司可以開始并購,并購成功,公司正式上市;51%的投資人不同意則并購失敗,投資人可以把錢贖回。這種雙邊激勵機制可以確保SPAC找到最好的公司。一般公司市值的20%作為管理層的激勵,這與對沖基金(2|20)的激勵相似,但是SPAC管理費為0,同時存在100%贖回機制,具有保本的效果。
近兩年SPAC活躍的原因:
1. 過去10幾年對沖基金的表現是非常差的,前幾年美股大漲不掙錢,去年很多頂級對沖基金虧損嚴重。
2. 美國機構和高凈值客戶對對沖基金表現不滿,但是受限于基金的鎖定期。而對于SPAC,如果投資人對團隊不滿意可以贖回。SPAC相當于對沖基金2.0版本。
3. 為什么是去年開始突然火爆?新冠疫情之后美聯儲降低利率為0,投資SPAC(可以100%到期贖回)類似于債券,同時100%現金在賬戶上,投資風險更低,而交易成功存在股票大漲的可能性,所以許多債券投資人轉向SPAC,也是為什么2月份SPAC投資開始火爆。
SPAC投資人
一般SPAC的投資人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包括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等資深投行人士,或者各種明星、社會知名人士(美國棒球巨星Alex Rodriguez),退任后的政府高官(美國前商務部長羅斯),或者傳統各大公司行業的CEO(西門子,大型食品公司CEO等)并購行業內的優質資產。一般SPAC團隊只有3-7個人,團隊內所有人是沒有工資的,只是完成后20%的市值作為獎勵,所以需要團隊成員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度,獲得投資人的認可。因為現金入賬后不可以隨便動用,投資人需要對SPAC團隊過往業績、投資影響力有一定的信心。
主要投資人有對沖基金(各大著名對沖基金),機構投資人(黑石,Fidelity,KKR等),高凈值客戶家族辦公室。散戶參與比較少,因為SPAC比較復雜,同時投資門檻比較高(很多贊助人最低投資50萬美元,最高幾千萬的投資都有可能),散戶一般達不到投資門檻。
SPAC定價機制
市場決定,但是也需要美國SEC審核。一般定價、交易結構報SEC審核需要2個月審核期,SEC可能會提出上百個問題,答復通過后才可以掛牌。SPAC的監管是很嚴格的,同時SEC會重點調查SPAC和并購標的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
SPAC的大量發行是否導致標的公司的緊缺?
以前,美國一年有幾百個公司上市,基本都是通過傳統IPO,但是現在公司上市都是以SPAC為主了,只要市場有好的公司上市,基本都有SPAC參與。
機構和高凈值客戶如何選擇SPAC公司投資?
SPAC作為全新公司,沒有歷史業績,公司賬戶上的錢只有投資人放的現金,所以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投資人是否認可團隊的歷史業績,團隊是否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
SPAC和Pre-IPO的區別?
SPAC的投資存在Maturity date(比如:1-1.5年必須完成交易),同時可以退款給投資人,這兩點和Pre-IPO不同。Pro-IPO投資后的上市時間沒有限制,同時不存在退款的機制。SPAC的條件好于Pre-IPO,在美國市場,一般的Pre-IPO已經無法和SPAC競爭了(沒有時間和全款退款的承諾)。
交易SPAC的最好策略?
SPAC相關的交易比較復雜,存在創始人股票、渦輪、期權等,傳統的期權交易策略很多都是可以運用的(對沖,Delta hedge等),這也是為什么SPAC的流動性是非常高的。特別是SPAC自帶很多衍生品,對沖策略、交易非常多,這一點不是傳統的上市公司能比擬的。
SPAC的缺點和挑戰?
對管理層的壓力非常大:1-1.5年內需要完成“項目籌備-IPO-上市后項目調查-并購結束”的整個流程,同時期間沒有任何工資,并購失敗全款退回投資人,律師審計盡調差旅等費用由管理層自己承擔。這與傳統投資可以收取管理費不同,因為存在SPAC的保本性質,同時不收取管理費用,所以管理層唯一的動力就是找到標的,完成交易,否則嚴重虧損。
除了美國市場SPAC火爆,香港和新加坡也在討論引入SPAC機制。現在歐洲(包括德國、英國)都允許交易SPAC,但是發行量只占1%,歐洲每年有2-3個SPAC發行。預計今年美國會有500-1000個SPAC。
交流環節
1.關于利益沖突:對于Sponsor必須4個月內確定目標公司,否則會被清算。定價需要報給SEC審核,審核標準如何?
定價是很復雜的,存在很多主觀因素:但是從行業角度,需要考慮:歷史業績(過去3-5年業績分析,財務增長),對未來3/5/10年的預期(收入、利潤、內生性增長/并購的打算),行業內其他公司的定價比較,DCF(未來現金流折價),第三方公允意見(律所、會計、第三方獨立投行意見),所以監管角度和方向是非常多的。同時會考察交易可能存在的利益關聯因素。為了保持股價優勢,一般會保守估值,保留一定的利益空間。
2.華爾街投行的收費水平?
SPAC不同于傳統投行業務,因為沒有上市承銷商,完全看投資人意見,所以收費會低很多。現在華爾街參與比較多:花旗、高盛、摩根斯坦利、瑞士信貸等傳統的投行也是做SPAC量最大的,投行之前一直比較抵觸做SPAC因為收費比較低,但是去年夏天Q3-4市場開始火爆后態度被迫轉變、現在已經是最大參與者。SPAC收費比傳統低一半以上,甚至上市時0收費、根據上市成功后的市值收取一定的費用。所以SPAC對傳統投行業務也是一種巔峰,SPAC的收費模式也是不同的。
傳統IPO收費在5-7%左右,SPAC的定價取決于具體標的:取決于項目規模和復雜程度,可能在2-3%左右,而且前期收費和交易成功后收費也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3.SPAC是否存在螞蟻收購大象后大象上市的情況?
SPAC最理想的模式是螞蟻收購大象的形式。因為存在20%的獎勵股份,所以SPAC本身規模越大,需要收購標的規模也要大很多才行。SPAC的規模不是越大越好,規模太大反而存在問題。SPAC的規模小而精對投資人的回報、對標的靈活性更有優勢,很小的SPAC并購很大的標的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很大的SPAC并購很小的標的就不太可能,因為存在很大的稀釋作用,完成并購的可能性會低很多,這也是SPAC和傳統交易不同之處。
4.交易周期大概多久?國內如何參與?對企業的估值會不會不太友好(壓低估值保證二級市場能夠上漲)?是否存在對公司最低估值標準?
SPAC的交易周期相對來說很短,傳統SPAC是兩年有效期,但是近年對SPAC管理層的要求變高了,許多新的SPAC縮短周期到1-1.5年(一些投資人質疑兩年完成可能項目質量不高),比傳統IPO(從籌備上市開始需要1-2年)要快很多,SPAC從籌備上市開始一般5個月可以完成(2個月SEC審核期,剩余時間文件程序)。
估值上公開市場的估值和私募市場不同:
比如Virgin Galactic:私募市場上因為公司不斷虧損,不被PE等機構投資人看好,但是上市后估值翻了4-5倍,同時上市后公開市場的投資人對太空旅行等太空概念感興趣,同時看好公司管理層(創始人),SPAC上市挖掘了公司的價值。比如:醫療、生物制藥行業,許多公司前景很好,但是藥品獲得批準之前公司處于虧損狀態。
私募市場和公開市場估值會有不同,可能高估可能低估。但是SPAC上市可以提供流動性溢價,提供公開市場估值機會。
關于規模,SPAC沒有對規模的要求,從上市公司角度,規模大比較好,但是SPAC本身沒有明確的規模好壞界定。整體來看,特別是今年,SPAC規模大了很多倍。前幾年基本是10幾億規模,現在很多是80-100億規模,但這不代表對SPAC的規模有什么要求。
5.50萬美元的投資門檻是針對上市前的門檻還是上市后、未并購期間的門檻?
50萬是在SPAC本身上市的過程中投資,當然這個門檻偏低了,現在很多不止50萬了。上市之后SPAC在公開市場交易。因為SPAC公司主要的資產就是現金,所以凈值不會出現太大偏差,并購消息出來后價格才會出現比較大偏差。
Sponsor存在股份獎勵20%,創始人的投資回報在4-5倍,對創始團隊的回報是非常高的。
6.港交所和新交所近幾年在研究引入SPAC和DPO機制,實際操作來看,在這兩個市場SPAC和DPO的可能性大不大?需要什么樣的市場背景?
LSE和法蘭克福是有SPAC上市的,但是比較少,一年就1-2單。引入SPAC機制是很好的,但是SPAC發展的核心還是標的公司的質量要好。美國SPAC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幾年標的公司的質量很好。同時流動性很重要,很多公司長期虧損,如果沒有很好的投資人流動性支持也無法獲得成功。監管方面,SPAC本身存在大量的信任考慮,利益沖突、信息披露等要求也需要非常嚴格。
7.為什么公司選擇SPAC上市?SPAC上市本身會損失20%的股權,從標的、之前標的投資者角度,除了快,還有其他優點嗎?
一、成本低:傳統市場最少要幾千萬美元,而SPAC上市費用是非常低的,因為不收取管理費用,只有傳統IPO的10-20%。美國現在很多億萬富翁是自己操盤做SAPC。
二、團隊內存在行業資深人士或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的人物。上市公司從私有公司變成公眾公司轉變過程中,資深人士參與對公司獲取市場接納是很重要的。很多公司不那么在乎股份稀釋,比如谷歌花了很多時間才找到施密德完成公司成熟化轉型。很多公司IPO的時候面臨同樣的問題,SPAC存在現存架構能夠幫助完成這種轉換。成熟的團隊幫助企業完成轉變之后可能慢慢脫鉤。
8.對Sponsor,上市融到第一筆錢難還是后續應對監管難?
每一步都不容易。首先,融資需要和監管和投行等密切溝通,有比較大的難度。其次,融資之后需要保證項目順利完成,管理層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9.投資人是機構為主,散戶占比少,大約是多少占比?Fundamental/Event driving/平均持倉時間如何?在交易完成前退出,交易短期市場?
SPAC真正的驅動力還是機構(80-90%一般都是機構,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確實很多事做M&A/event-driven的基金參與,但是現在也開始有Fundamental基金參與。但是因為資產全部是現金,雖然不能用傳統的交易策略來定義,傳統的Buy-and-hold不多。
公開市場上有很多SPAC相關的交易,因為SPAC自帶衍生品,Delta hedging 等交易行為是很常見的。不存在只能到期贖回的概念。
對于Sponsor,在交易完成之前是不能贖回的,要等到deal closing之后確定付給管理層、投行等參與方的錢,之前是不能贖回的。
10.如何對SPAC進行估值,如何確定投資哪一只SPAC?
很多機構對SPAC的參與是非常深入的,除了行業猜測,大型機構會和管理層進行溝通,或通過推薦的機制。在SPAC宣布并購標的以后,許多傳統的機構(比如基本面基金)也會對標的進行審核,決定是否參與SPAC交易,因為SPAC是可以配股的,投資人可以在SPAC交易開始前加入。同時,投資人可以對SPAC提出建議,只要滿足信息來源公開、符合披露條件就可以。一些標的公司也可以建議SPAC公司與指定投資者溝通,以希望獲得對應公司的長期投資。
(完)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陸家嘴金融藝術俱樂部”,2021年3月19日(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