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滿江紅》特別火,在網上能看到好多人在電影院里面背誦“靖康恥,猶未雪”。過去我們討論“靖康恥”基本上都是宋朝的視角,如果把視角切換到金朝這一邊,就會發現“靖康恥”本來不一定發生,它更多是因為金朝內部三個派系進行權力斗爭,最后導致大宋被迫出現了“靖康恥”。
咱們把這個過程簡單地梳理一下。
金朝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在剛剛起兵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宋朝的實力到底是強是弱,不知道這邊的水到底有多深,所以當時他曾經同意了宋朝的邀約,簽了海上之盟,同意兩家聯手把遼給滅掉,之后幽云十六州大宋拿回去,長城以北都歸大金。但是沒想到宋朝打得特別矬,以至于幽云十六州里面有好幾個州是金朝幫著打下來的。
打下來之后,完顏阿骨打當時實際上是想要履約的,當然這里面他留下了一個心眼,就是在今天靠近天津那一帶的位置,他留下了一兩個州沒有還。這就意味著金在長城之南仍然是有領土的,它仍然可以從這邊輕松南下,但是其他部分都打算還給宋朝了。
為什么阿骨打當時看上去這么大方呢?原因在于,金朝剛剛起家的時候,它是一個部落聯盟的結構,在部落聯盟里面,阿骨打雖然是皇上,但他的權力并不大,對于手下的那些軍事貴族并沒有十足的掌控力。在這種情況下,阿骨打擔心一旦繼續跟宋朝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前方這些將軍手上的權力會越來越大,未來會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所以阿骨打想著咱先打成這樣,不能繼續往南走了,免得未來我控制不住你們。
但是沒想到阿骨打剛到這一步就去世了,阿骨打的弟弟完顏吳乞買被扶上來當了皇上,這就是金太宗。
金太宗上臺之后,金國內部出現了三個重要的派系,一個是宗翰系,宗翰是太祖時期宰相完顏撒改的兒子,他在這三大派系里面的軍事實力首屈一指。接下來是太祖系,太祖系的領袖是太祖的次子宗望,咱們所熟悉的金兀術(漢文名字叫做完顏宗弼)也是太祖一系的,他是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第三個,太宗系,太宗系的領袖肯定就是時任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了。太宗系在政治上有地位,在軍事上卻是這三系里面最弱的,因為當時金國主要的軍隊都掌握在宗翰和宗望他們倆人手里,太宗手里沒有軍隊。
可是在開國的時候,掌握軍隊的人話語權更大。所以在太祖滅遼之后,他反對再南下攻宋,以免宗翰這一系實力過強,但是太祖很快去世了,太宗登基了,而太宗本來就不掌握軍力,他也就更不想攻宋,以免被軍力強勁的宗翰系和宗望領頭的太祖系所壓制。
所以當時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是想要和大宋和平相處的,他要暫停軍事擴張,先在內部進行中央集權,把權力全都搞定再說。但是宗翰系和太祖系都有很強烈的南下需求,因為只有出去打仗,才有獲得更大權力的機會,如果不打仗了,和平了,他們影響力就沒了。
但是前方宗翰跟宗望的想法又不一樣了,他們倆想留著宋朝皇室,以便把這樣的恩情歸給自己,在中原獲得更大控制力,以此來抗衡金太宗。當時宗望征得了宗翰的同意,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也就是說,當時宗翰跟宗望達成了共識,只要宋朝皇室明確認慫,接受大金的冊封,這事兒也就完了。至少在當時,宗翰跟宗望都同意這個方案,因為他們也都認為自己還沒有能力直接統治中原。
但是南下的大佬畢竟有兩位,保住宋朝皇室這個恩情到底歸誰?這就成問題了。
接下來,就是宋朝皇室一頓很弱智的操作了。之所以我說這是弱智的操作,就在于宋朝皇室還想著把恩情偏向軍力偏弱的宗望這一系,以便在宗望跟宗翰之間搞平衡。但問題是你作為一個弱者,哪有能力去搞平衡,搞平衡是強者才能做的,金太宗可以搞平衡,對你來說,你得抱大腿,你應該把恩情歸給宗翰這一系,但是你卻歸給宗望這一系,想著搞平衡,這個做法就搞錯了,直接就惹毛了軍力首屈一指的宗翰。于是本來宗翰跟宗望他們倆是聯手來壓制太宗的,到了這會兒,宗翰又聯手太宗壓制了宗望的太祖系,廢掉了宋朝的皇室。
于是徽欽二帝就跟著他們被迫北狩了,之后又在宗翰的主導之下,扶持了宗望地盤上原宋朝的大臣,濟南的知府劉豫,組建了傀儡政權“偽齊”,代為統治中原。實際上后來岳飛北伐的時候,有相當長的時間都是在跟偽齊打,直到更后來的時候,才是跟金朝直接正面硬剛。
所以,北宋朝廷的存滅實際上是在金朝內部復雜的派系博弈當中被決定的。
金太宗為何被臣下打了屁股?
這樣復雜的派系博弈,可見當時金國內部君主集權的能力有多差。君主集權能力差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曾經跟他手下這些大臣貴族們有過一個約定,就是除非大家伙達成了一致,并且是出于軍事考慮,否則國庫當中的財富不可以動用。在他們剛起家的時候,國庫非常空虛,所以那會兒達成這樣的一種意見是很正常的。
但是到了金太宗的時候,已經把遼宋都給打得屁滾尿流了,國庫非常富裕了。太宗自個兒跑到國庫里面看到有美酒,實在饞得受不了了,喝了不少,然后被大臣們給發現了,就來找太宗說,你違背了當年咱們太祖留下的規矩,太宗也認錯。于是在宗翰的帶頭下,把皇上從龍椅上給請下來,摁地上打了一頓屁股,打完屁股再給他送回到龍椅上,跪地認錯說皇上我錯了。皇上也沒轍,畢竟他自個兒也做錯了,于是這事就過去了。
當時居然敢這么對金太宗,完全是因為當時皇帝的集權能力非常之差,主要的權力都在前方的將軍手里。而這本來也是當初的金太祖以及金太宗都極力想要避免的狀況,但沒想到還是被宗翰給打了屁股。
不過,有真功夫的宗翰他大意了,沒有閃,最后也敗在這個事情上。
因為宗翰系與太祖系一直是跟太宗系不對付的,所以在太宗還活著的時候,兩方就聯手施壓,把太宗系的皇位繼承人給排除掉了,推舉了太祖系的一個小年輕,13歲的完顏亶。完顏亶也就是后來金朝的第三個皇帝,金熙宗。
太祖系肯定高興了,自己人要當皇儲了,而宗翰覺得完顏亶才13歲,年紀小好控制,所以太祖系跟宗翰系兩派就能合作起來。
但隨后宗翰就大意了,你覺得皇上小好控制,皇上可不愿意被你控制。金熙宗力推太祖系的金兀術來執掌兵權,同時把宗翰給明升實降,把他從自己在前方的基地,也就是西京大同府那兒給召回來,召回到東北的首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區一帶),讓他當不直接領兵的都元帥。名義上是最高軍事領導人,但實際的權力被剝奪走了。隨后沒多久,宗翰的左膀右臂、頭號謀士高慶裔也被熙宗找了個借口殺掉了。宗翰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一個月后就窩囊而死。
所以可以說,宗翰真的就是大意了,沒有閃,他覺得這十幾歲的小皇帝好控制,否則憑他自個兒的軍事實力,奪了皇位也不是沒有機會,高慶裔似乎就曾給他提過這建議。
之后金朝的主要軍事實力就轉移到太祖系的金兀術手里了,但是金兀術在軍事能力上遠不如宗翰,南下攻伐,幾次被打得沒能力閃。到了這會兒,宋金之間也就大致有了均衡,金朝再沒有機會徹底攻伐中原,滅掉宋朝一統天下了,南北又對峙了100多年。
可見,不大意、能夠閃,是個多么重要的人生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