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名將爭鋒,謀士斗智。所謂三千里外封侯,許多名將和謀士都做到了。但若上升至于“王”,卻沒有幾位。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王,是魏王曹操,后來升級為魏武帝。
還有漢中王劉備,最終變成昭烈帝。
自然不能忘記吳王孫權,這哥們更猛,成了史上唯一的“大帝”,號曰“孫大帝”。那么除了這三位之外,三國還有其他的“王”嗎?

當然有,只不過相比于曹操、劉備和孫權含金量很低。最有才的是曹植,被封為陳留王。所謂: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連詩仙李白,都要遙祝他一杯酒。
還有最悲情的北地王劉堪,劉禪投降時,就是他站出來反對,并怒罵譙周等人,最后自盡于昭烈廟內。
當然,若非要說晉王司馬昭,才是三國最牛的“王”,筆者也不反對。連皇上曹髦都敢殺,這豈止是牛,分明是牛大發了。

只不過無論怎么看他,都不如曹操、劉備和孫權,顯得硬氣。甚至若論硬氣程度,還比不過三國時的另一位王?誰呢?正是燕王公孫淵!
所謂三國爭霸,實則卻是四國,公孫淵曾“自立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也就是說,公孫淵曾稱霸于遼東地區,一直小動作不斷。
縱觀歷史,跟之前漢朝皇上分封的燕王相比,公孫淵是第一位“造反”的燕王。也就是說“燕王”這個王爵稱號,自公孫淵開始,就讓各屆皇上頭大,足可稱之為“燕王魔咒”。

唐朝的第一任燕王羅藝,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后造反了。另一位大唐燕王李祐,他是李世民的第五子,后來也反了李世民。
宋朝的燕王叫趙德昭,他是趙匡胤的次子,被叔叔趙光義各種惦記加防范,最終被逼自刎。到了大明,終于迎來了史上最牛、最著名的燕王朱棣……
瞅瞅,燕王堪稱是各類王爵封號中,風險度最高的一個了,不是造反,就是被嚴密防范。那么公孫淵,這位“燕王魔咒”的開啟者,是啥來路?這就要從他的爺爺公孫度說起了。

二、自立遼東
公孫度是遼東襄平人,也就是如今遼寧省的遼陽市,發跡于董卓時期。
在董卓手下,有位比呂布還猛的大將叫徐榮,曾在汴水之戰中險殺曹操,后來兩敗江東猛虎孫堅。公孫度便跟徐榮是老鄉,關系非常好。所以徐榮便向董卓推薦公孫度,讓他當上了遼東太守。
筆者必須強調一下,公孫度和公孫瓚雖同處于一個時期,卻是兩個人。
公孫瓚是劉備的同學,他是河北人。據《三國志》載,小伙子長得非常帥,他的地盤和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幽州)河北地區。

公孫度是東北人,主要在東北(遼寧)一帶稱霸,并在后來打服了高句麗。公允來言,公孫度應該打不過公孫瓚,否則他早就撲下來了。因為當時的遼東地區還未被開發,不如幽州地區富裕。
閑話少說,咱繼續說公孫度。公允來言他的貢獻有兩個。
其一:強化了漢王朝在遼東的存在,并利用該地區相對安全的環境,吸納了許多逃亡而來的中原名人。如管寧、邴原,這都是當時的大儒學者,對教化遼東地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還有一位更狠,是太史慈!

其二:對烏桓等進行壓制和打擊。據《后漢書》和《三國志》記載:公孫度當上遼東太守,整頓完內部后,就開始“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威行海外”。所以,為何都說“獨漢以強亡”?公孫度用事實,為這句話添加了注解。
公元190年,公孫度眼看漢室衰微,便自立為王。當時中原一鍋粥,也沒人搭理他。直至曹操手握漢獻帝后,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打?如今不現實,于是曹操就以漢室的名義,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
也就是說,根本不承認他是“王”,只給了一個“鄉侯”。公孫度不高興了,把曹操送來的大印啥的,都鎖起來表示:我就在遼東稱王,憑啥當永寧鄉侯?(《三國志》: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不過,他這話卻不敢公開說,畢竟公孫度也明白,連幽州的公孫瓚都突破不了,還如何敢向中原齜牙?無非 “玩了一把寂寞”罷了。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他兒子公孫康接班。
此刻曹操已經干翻了袁紹。公孫康明白,雖沒了公孫瓚和袁紹,卻來了更狠的曹操,這位大爺更惹不得。于是就把投奔而來的,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都咔嚓下人頭,送給了曹操。
曹操樂了——有眼力價,比你老爸強,故而封公孫康為左將軍。反正,想在遼東稱王,曹操是不會答應的。所以曹操一直辯白說:若沒我曹阿瞞震著,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大漢四百年天下,早就稀里嘩啦了。他還真不是在吹牛!

三、司馬懿干掉燕王公孫淵
就這樣公孫家的人,一面表示咱是曹操(漢朝)的人,一面在遼東沒事就按著高句麗摩擦。而中原地區,也打得就剩下三家了。公元228年,公孫淵當上了遼東老大。
公孫淵是公孫康的兒子,在公孫康死時他年歲小,老大寶座被他叔叔公孫恭坐上了。如今他羽翼豐滿,就又給搶了回來。遼東老大變動,自然要向皇上匯報。此刻的皇上變成了曹叡。
劉曄表示:公孫淵敢干出這種事來,必懷野心。原來我們不搭理他,一則劉備和孫權鬧騰,二則遼東還算懂事。現在情況變了,應該趁機干掉公孫淵,徹底收服遼東。

但曹叡卻一指西蜀:諸葛亮還活著呢,他比劉備更能鬧騰!先讓公孫淵飛一會兒,任命他為遼東太守。曹叡的這次封賞等于是降級——他老爸公孫康,被曹操封左將軍,如今他卻是太守。
所以公孫淵非常不高興,并意識到,曹魏開始對我遼東不懷好意。于是公孫淵又開始跟孫權聯系。孫權為了在曹魏后方埋雷,便對公孫淵各種封賞,給好處,派使者。哪料公孫淵卻又害怕了,萬一我這些小動作,引發曹魏出兵怎么辦?
于是公孫淵留下孫權給來的好處,卻把東吳使者的人頭,獻給了曹叡。孫權氣瘋了,卻又無可奈何。曹叡卻笑壞了,既然這么懂事,就封你當大司馬吧。但實則曹叡卻更恨公孫淵了,只可惜諸葛亮沒完沒了的北伐,讓他騰不出手來。

公元237年,諸葛亮死后三年,曹魏也修養得差不多了。公孫淵卻在此刻自立為燕王。并又聯盟孫權,在遼東作妖。曹叡二話沒說,就啟用了司馬懿。于是司馬懿統領四萬大軍,旋風一樣撲向遼東。
這就是著名的司馬懿百日破遼東。據《資治通鑒》載,曹叡問司馬懿多少時間可破公孫淵。司馬懿答: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這一戰,堪稱司馬懿最經典的戰例,一改面對諸葛亮時“畏蜀如虎”,打死不出頭的作風。把兵貴神速,出其不意玩到了極致。面對司馬懿,公孫淵如何能抵擋?就這樣,公孫淵當上燕王還沒熱乎兩年,就被司馬懿干掉了。

四、燕王曹宇差點讓司馬懿出局
不過事情好玩就好玩在,司馬懿剛干掉一位燕王,另一位燕王就差點讓他出局。這位燕王便是曹宇。他跟曹沖是一母同胞。最終他的兒子曹奐,還成為了曹魏最后一位皇帝。
當時曹叡快要病死了,奈何太子曹芳年幼,自然要進行托孤。曹叡的最初托孤人選,共有五人,分別是: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和曹爽!結果由于孫資和劉放從中作梗,導致了曹叡,改為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也就是說,司馬懿成為曹叡的托孤重臣,屬于意外。若由燕王曹宇領銜輔政,就意味著他提前出局,就不會再有司馬懿父子啥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