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話是:“招安不濟(jì)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可哪料宋江非但不怕,反而招安推進(jìn)得更厲害。再反觀魯智深和武松呢,直至宋江招安成功后,也沒見兌現(xiàn)“招安就散伙”的承諾。
兩人依舊留在梁山,并跟著梁山大軍征伐四方。以至于武松最后都斷了臂,而魯智深則立下了活捉方臘的頭等大功。
這個問題,就在于當(dāng)魯智深公開喊出“招安就散伙”后,非但無一人回應(yīng),反而還對宋江是“眾皆稱謝不已”。(出自《水滸傳》)

這才是真正的答案,看著很是簡單,但其內(nèi)涵卻又不簡單。
其一:支持宋江招安的,顯然是絕大多數(shù)。通過武松和魯智深反對,其余人的反應(yīng),宋江已經(jīng)看破了這張底牌。因此,他才敢根本不搭理武松和魯智深,繼續(xù)推進(jìn)。
其二:武松和魯智深,意識到了被孤立。林沖、楊志、史進(jìn)這三大天罡,都跟魯智深和武松的關(guān)鍵緊密吧。為何在招安這件事中卻全不作聲?顯然是拉開了跟武松和魯智深的距離,是傾向于招安的。
連自己內(nèi)部都如此,還談什么散伙?若這哥倆真敢兌現(xiàn)承諾:招安就下山,不跟梁山玩了。估計他倆必會被“唾沫淹死”,甚至保不齊都走不出梁山大寨。
所謂,在梁山上“大口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時有你,如今大家都同意招安,你倆卻耍橫、反對、散伙,這是自絕于江湖,自絕于老天爺(天降石碣)!

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這種任何人都能看清的局面下,兩人還敢兌現(xiàn)諾言嗎?只能無奈嘆息一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這種情況,也發(fā)生在李俊身上,他也是反對招安的。但他比魯智深和武松卻要精明,不跟宋江公開打擂,而是私下里拆臺。如十大節(jié)度使攻伐梁山時,李俊活捉了一位節(jié)度使,背著宋江就殺之了。用這種方式,試圖激化矛盾,破局宋江招安。
還有招安后,征討方臘時,李俊跟太湖四杰結(jié)拜時。太湖四杰就表示:別回去了,咱海外玩耍去。李俊卻說:“宋公明恩義難拋,行此一部未得。今日便隨賢弟去了,全不見平生相聚的義氣。”

意思就是說,我李俊若現(xiàn)在離開梁山,等于是自絕于江湖了。只有等干掉方臘,全了這“義氣”之后,那時再離開就不存這在問題了。看看,潛臺詞是不是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不過,卻依然還有疑問,既然李俊——當(dāng)然還有燕青,都打定主意要離開宋江,其實(shí)就曾有過一個絕好的機(jī)會。
這便是滅掉方臘,林沖風(fēng)癱之時,此刻自然就需要有人留下照顧林沖,只要他們留下,如此一來,不就能輕松擺脫宋江了?
可為啥燕青和李俊,卻不趁機(jī)留下,非要在半路上,冒險離開宋江呢?李俊是裝病脫離梁山,燕青則是留下書信,不辭而別。

三、做人的底線不能突破
能在《水滸傳》中,不斷刷新做人底線的梁山好漢僅有兩位。一是宋江,二是吳用。其余的好漢就算是李逵,也是嚴(yán)守做人底線的,比如好漢必須要不近女色等。再看宋江,為了招安他去找誰了?李師師!所以啊,也難怪李逵砍倒梁山的大旗。
這同時也是梁山的悲哀所在——無論盜亦有道的好漢,還是逼上梁山的落魄人,卻都認(rèn)了最無底線的宋江,當(dāng)了大哥和首領(lǐng),還必須要聽從吳用的調(diào)遣。
再看林沖風(fēng)癱這事,李俊和燕青能意識到這是好時機(jī)嗎?當(dāng)然能,都是聰明絕頂之人,可為何不做?

恐怕就是在嚴(yán)守做人底線。因為畢竟無論怎么分析,這都是在用“林沖的悲劇,換取自己的喜劇”。
真正跟林沖很熟,且有生死情義的人是魯智深,奈何已經(jīng)圓寂。若魯智深沒有圓寂,當(dāng)時由他來主動承擔(dān)照顧,那都會挑大拇指。
可李俊和燕青,跟林沖有啥交集?沒有吧。除非李俊和燕青,猶如宋江和吳用一樣,那么不要底線,以至于都能把坑害兄弟上梁山,說成了“為了兄弟好”,如害朱仝。
故而以李俊和燕青的精明,不是看不出這是好時機(jī),也并非找不到合適理由,而是因為都知道,不能突破做人底線。李俊結(jié)拜太湖四杰時,早就能走卻不走。燕青走前,那么費(fèi)勁地勸說盧俊義,這都是他們做人底線的反應(yīng)。

故而兩人最終一個在海外稱王,一個瀟灑江湖,逍遙自在,結(jié)局都那么好,不是沒有道理的。水滸江湖中的兄弟情義,不是宋江和吳用手中的工具和符號,而是一種操守!
總論分析:說來說去,其實(shí)就一句話:做人,還是要講究底線,要擁有操守的。
有底線,才可知天高地闊可恣意翱翔,卻不可胡作非為。
有操守,才能懂天地有情需珍惜,而不能無情無義。
林沖已經(jīng)是悲劇了,卻還拿人家的悲劇,當(dāng)成利己工具,這算個啥事——真正的梁山好漢,都不恥為之!

四、能做到: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武松斷臂,不想回京受封。身為武松結(jié)義大哥的宋江,卻說“任從你心”,且最后還讓武松照顧風(fēng)癱的林沖。
這個畫面是不是顯得非常冷酷?堂堂馬上林沖和步下武松,怎么就成了被丟棄的倆廢物一般了——可以這么解讀,不算解讀過度吧?
宋江這事做得如何?恐怕誰都會罵:忒不地道!從這事就看出來了,宋江無情無義。那么為何之前,宋江卻口碑爆棚?
宋江如此強(qiáng)烈反差,而以燕青、李俊的精明,此事一出自然讓他倆意識到了,對宋江來言,什么梁山兄弟都不如回京受封,去享受榮華富貴更重要。他還有可能,再多看你一眼嗎?

所以李俊冒險裝病離開宋江,一點(diǎn)也不高明,為啥卻能騙過了宋江?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顯然對于李俊也好,燕青也罷,所謂的冒險是不成立的。宋江的心思,已經(jīng)不在梁山兄弟身上了,豈能還管你死活?
總論分析:所謂見微知著,一葉知秋。許多牛人之所以牛,就在于他們能讀懂“一片秋葉”背后的信息。而恰好李俊和燕青,就是梁山上的兩大牛人。
因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無非是一種或一時的人生狀態(tài)。江湖風(fēng)高浪急時,自然誰都無法擺脫,但秋葉一落,江湖水面上凍時呢?
燕青和李俊,已經(jīng)在水滸江湖中,提供了一個范本。說來說起,其實(shí)就是“知進(jìn)退,懂取舍”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