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日寇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一直在做這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追著蔣介石在打,無論1937年的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還是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1939年長沙會戰……直至1944年的豫湘桂大潰敗,搞得蔣介石差點再次遷都,莫不如此。
第二件事是當進入到相持階段后,日寇雖對蔣介石的追打有所放松,卻對咱敵后根據地的封鎖和掃蕩,卻是一浪高過一浪。
因此如今的許多抗戰片,幾乎都是建立這兩件大事之上的藝術再創作,比如電影《八佰》,電視劇《亮劍》等。
不過,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在八年抗戰時期,延安似乎從未受到過日寇的直接威脅,雖不時遭日寇轟炸,但情況顯然要比其他地方好許多。
換句話說就是,日寇雖一直玩了命般追著蔣介石打,喪心病狂的對咱敵后根據地進行封鎖和掃蕩,卻沒有攻打過延安,那么這是為何?筆者認為大概有三個原因,尤其是最后一個原因,最能說明問題。
其一:日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日本侵華的最大底氣是啥?不是當時中國衰落等,而是相較于西方列強來言,日寇是不倫不類的“文化人”一枚。
即,西方列強們,哪怕英國的全盛時期,都不敢鯨吞中國。一則中國地盤太大,吃不下去。二則清廷雖喪失了武德,但老百姓卻武德爆棚,民間抵抗力量強大,三則就是列強之間的互相制約。四則是文化屬性不同造成的隔膜感。
所以,西方列強們絕大部分是求財,把中國當成提款機就OK啦。但日本卻是儒家文化圈滋養出來的,對中國的研究比其他國家都深入——尤其是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更是如此。
比如,中國是咋改朝換代的?消滅了朝廷,就等于天下易主了。那么二戰時期,誰才代表著中國的“朝廷”?當然是蔣介石的南京政權。所以日寇侵華的底氣就出自這里。
既然連清廷,都能完成一統中國的任務,那么“我大日本”更不在話下了。所以日寇認為:只要迅速打敗蔣介石并占領南京,就等于大功告成!這就是日寇喊 “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底氣所在。
結果,三個月復三個月,好容易占領了南京,哪料蔣介石卻表示:想都別想,我還要打。這一下,日寇就只能繼續追著蔣介石打了——目的不是生擒或消滅,而是逼著蔣介石投降。
自然在這種戰略下,日寇就不會把延安當成主要對手。不過日寇終究是日寇,依據當時的中國實情,就算蔣介石投降了,中國也不會放棄抵抗。而蔣介石之所以咬牙不投降,就在于還有延安的存在!
誰抗戰,老百姓就會跟著誰走,哪怕蔣介石的大部分手下人也是這態度。所以蔣介石絕不敢投降,否則就會出現無論國民黨內,還是國民黨外的人才,紛紛涌向延安。一旦出現這情況,蔣介石哪怕是活著,也相當于“死”了。
這點其實已經被印證過了,比如蔣介石搞摩擦后全國聲討。而且抗戰時期,還出現了青年學生涌向延安的盛況。所以才說日寇終究是日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滿眼都是蔣介石,卻搞不懂蔣介石為啥不敢投降。
其二:能力是個大問題
上面說了,蔣介石雖是日寇的主要目標,但陜北——也就是關中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隋、唐等都起家于這個地區,對中國歷史有深入研究的日寇,自然也懂關中地區的重要,所以日寇還真攻打過關中地區。
第一次是1938年三月,日寇占領了山西后,就想要渡黃河侵犯陜北,派出的是第26師團,共兩千多人,外加20余門大炮。結果被八路軍來了個半渡而擊,并在日寇側部進行攻擊,日寇敗逃。
吃了虧后,日寇還不依不饒,同年五月第二次要攻擊陜北(延安)。結果咱八路軍來了個主動出擊,警備第8團東渡黃河,設伏汾離公路,揍了日寇一個出其不意——這第二次進攻延安又告吹。
日寇被打急眼了,一直都追著蔣介石打,咋被土八路連翻羞辱?于是再次集結力量,在1938年的十二月,第三次進攻延安,配屬了十幾架飛機。
可惜日寇記吃不記打,又被咱八路來了個“半渡而擊”,哪怕日寇飛機投毒氣彈,都無法改變戰局,日寇又敗逃了。
如此,日寇又醞釀準備了近一年,在1939年十一月,集結了一萬多人馬,飛機、大炮可勁招呼,結果還是沒能成功……這第四次進攻陜北,是抗戰期間日寇規模最大的一次,后面雖還有兩次,都不如這一次,自然也是慘敗。
即,日寇先后打了六次延安,但就是打不過去黃河。以至于第五次和第六次,還遭到了八路軍反殺——120師在正面硬剛,其他八路隊伍則直接跳入日戰區,在敵后搞得日寇焦頭爛額。
那么日寇六次進攻延安為啥都輸了?一則不占地利,二則八路軍不是國軍,戰術太靈活。也就是說日寇能力是個大問題。
也許看到這有人會奇怪,日寇最多時才派一萬五的人馬?為啥不多派些,比如搞來二三十萬?這就涉及到最后一個原因了。
其三:你看毛主席是咋說的
在1943年的七月十二日,毛主席在延安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話,如下:
國民黨領導的全國軍隊中,位置在西北方面的主力就有第三十四、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等三個集團軍,都受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指揮。其中有兩個集團軍用于包圍陜甘寧邊區,只有一個用于防守從宜川至潼關一段黃河沿岸,對付日寇……
從毛主席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就算日寇派再多的人馬也沒用。因為胡宗南有兩個集團軍,在當延安的“保鏢”,另還有一個集團軍在防范日寇。
所以就算日寇打過了黃河,接下來就必然會跟胡宗南的這些重兵集團展開血拼,再加上咱八路的配合,那時日寇可就是背水一戰的絕境了。所以,日寇這么不間斷的進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牽制住胡宗南的這些人馬。
而胡宗南也深知這點,因此全力封堵延安,把抗日當成了“副業”。可惜,胡宗南越是這樣,反而越被動。在抗戰勝利后,閻錫山在向蔣介石匯報“戡亂”意見時,有這么一段話,如下。
抗戰期間,使日(本)人不敢西渡黃河,共黨力也,我如不能用民眾剿共,雖美國軍隊開來,亦無濟于事……
因此,也難怪咱毛主席會說那段話了,說來說去就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無論日寇,還是國軍,哪怕是“美軍”,他們最終的失敗,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