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八事件后”,東北全面淪陷,東北軍撤至關內,但是在東北境內任然有不少抗日救國隊伍在活動,其中規模最大,最有名的便是東北民主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
在東北生存的東北抗聯的條件十分艱苦,不僅要面對冰天雪地的惡劣自然環境,而且還要面對沒有糧食、藥品,甚至沒有御寒大衣的艱苦條件,但是為了抵抗日本侵華,為了民族的獨立,東北抗聯的戰士們一直堅持戰斗下去。
于是,為了振奮東北地區軍民的抗日斗爭士氣,將東北抗聯的政治影響力擴大,當時的東北抗聯第六軍軍長夏云杰在請示上級和研究決定將目標定為襲擊鶴崗煤礦。
起先,在1936年四月,夏云杰先是用二百人的隊伍集結在距離鶴崗25公里的鐵路沿線上。抗聯的行動引起日偽軍的高度緊張,隨即加強防守,但是發現抗聯僅僅只有200人,又遲遲沒有動作,于是便認為抗聯只是玩小把戲,并不敢真正的打仗進攻,就放松了警惕。但這一招正是夏云杰的佯攻。
而兩天后的晚上,夏云杰又集結300人的隊伍趁著夜色和日偽軍休息的時間,潛入淪陷的礦區將一位專家及其家人安全轉移出來。
俗話說“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但是經過前兩次的經驗總結后,夏云杰在五月的某一天深夜再次集結三百人的隊伍對礦區進行破壞性進攻。
起先將礦山警察隊全部殲滅,又將車輛全部炸毀。
順便夏云杰又率部攻擊了日本守衛隊,打死兩名日本軍官后全殲守備隊。
天亮之前,夏云杰率領部隊安全撤出戰斗,而這次奇襲堪稱經典,參與作戰的三百人隊伍無一人傷亡,全殲日偽軍及日軍數千余人。繳獲輕機槍一挺,三八大蓋步槍三十余支,子彈六千余發。
此役后,夏云杰被日軍稱為“北部國防線上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