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跟大家聊了聊天津衛的武衛文化,提起天津的武術家,大家恐怕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霍元甲了。霍元甲那大戰洋人,揚我國威的一身豪氣讓我們念念不忘。今天讓我們拋開影視作品中那個霍元甲,聊聊歷史上真真實實的一代宗師“霍元甲”。
清末武林英杰霍元甲(1868—1910),武藝高超,與天津和上海兩大城市結下“武緣”,崇尚中華武德,弘揚中華武威,傳為佳話。
晚清時期,“九國租界”的天津與“十里洋場”的上海,是中國最早設立租界的兩座城市。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和外來文化的滲入,這兩座沿海城市都加快了近代化進程,成為近代以來中國兩座名城,霍元甲的武術人生,與這兩座名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
1868年(清同治七年),霍元甲生于天津西南的小南河村,這個與天津老城相距20余里的小村落,原屬靜海縣,今屬西青區。霍家為武林世家,霍元甲的父親霍恩第,身懷祖傳絕技“迷蹤藝”(又稱“霍家拳”)。霍元甲自幼身體瘦弱,但從父學武,勤學苦練,練就了一身好功夫。20歲那年,他來到天津城內,經營藥棧,棧中有伙計十來人,他向他們傳授武藝,伙計們日日操練,長進很快。津城武林好手劉振生、趙漢青等,也慕名投奔霍元甲。
霍元甲的雕像
當時,津城武林前輩對這個從鄉下來的武林子弟充滿好奇,想設個局,試一試他的功夫。一天深夜,故意將兩個各重七八百斤的軋路石碾,堵在霍元甲藥棧門口。第二天早晨,霍元甲發現后,不動聲色,等左鄰右舍圍觀者多了起來,他先伸出左腳,將門口右側的石碾踢出數丈遠,隨后又飛起右腳,把門左側的那個石碾踹滾到先踢出去的那個石碾旁。霍元甲功夫果然厲害,人們送他綽號“黃面虎”,說他的武功“體軟如綿,骨硬似鐵,輕能走壁,力能舉鼎”。
霍元甲墓(來源于北方網)
據說,八國聯軍侵華那一年(1900年),有個俄國大力士到天津賣藝,自吹自擂“打遍中國無人敵”,氣焰很囂張。霍元甲聞訊應戰,事先與這個“洋力士”相約比武規則,或“君子斗”(不傷人)或“小人斗”(可見血),任“洋力士”選。洋力士一見霍元甲威風凜凜,氣勢不凡,口氣頓時變軟,借口明日再比,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從此,霍元甲名聲更振。
孫文題字(來源于網絡)
霍元甲武藝高強,譽滿津門,聲名越傳越遠,傳到了上海武林人士的耳朵里。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上海結下“武緣”。那是1909年(清宣統元年)早春時節,上海灘來了一個名叫奧皮音的西洋大力士,被邀請到當時上海北四川路上的亞波羅影戲院表演舉重等技藝。奧皮音表演時,咋咋呼呼,動作怪異,口出狂言,傲氣十足,揚言可以和中國任何一個武士角力。當時,上海的一些街頭小報,也跟著湊熱鬧,把奧皮音吹噓得神乎其神,一時輿論嘩然。被激怒的上海愛國志士,忍不下這口氣,想煞一煞這個“洋力士”的威風。可江南屬文盛之地,習武之人不多,功夫過硬者更少。情急之中,有人提議,北方天津有個武林高手霍元甲,而且為人行俠仗義,何不把他請到上海來,滅滅這個“洋力士”的威風。
這部香港電視連續劇曾經風靡全國(來源于網絡)
于是,一封快函直發天津。當年3月,霍元甲抵達上海。他顧不上休息,就請翻譯陪同,前去會那個奧皮音,談判比武之事。奧皮音初來中國,并不懂中國拳術比武之規則,只知西洋拳術。二人因比武規則爭執不休。上海各大、小報也趁機渲染炒作,并介紹霍元甲來自燕趙大地,武藝高強,要與洋力士在上海靜安寺路上的張氏味莼園(簡稱“張園”)比武。奧皮音感覺前來應戰之人非同一般,覺得勢頭有些不妙,不僅失約比武,而且逃離上海。霍元甲本想速回天津,但上海武術界人士極力挽留,朋友也一再勸說,他只好改變主意,決定留在上海,傳揚中華武術。
霍元甲故居(來源于網絡)
為了生計,霍元甲在一些武術好友的贊助下,于1909年夏天,在上海閘北王家宅創辦一所精武體操學校,自任教練。翌年,在精武體操學校基礎上,成立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民間體育組織——精武體育會。該會以“尚武健身,振興中華”為目的,會旗為“三星旗”,分別為黃、藍、紅三色,代表德、智、體“三育”,寓意炎黃子孫都以“三育”修身,中華便可振興。會徽形狀如同戰場上的盾牌,其意為“可守不可攻”。參加精武者旨在保身衛國,絕不可用學到的武術去攻擊和陷害別人。由此,以崇德尚武為宗旨的精武體育,在上海發展起來。隨后,在其他大城市以及新加坡、馬來亞等東南亞地區建起了分會。
霍元甲故居(來源于網絡)
1910年9月14日,霍元甲英年早逝,年僅42歲。,對于其死因更是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無異于被日本人下毒暗害。以下就是關于霍元甲死因的一些說法。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后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于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余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后,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挽聯,安葬于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于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后,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藥害死之后,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并沒有“陳真”這個人物。
“下毒說”是武俠小說、影視安排主角之死采用得最普遍的一種做法,一個武功高強、智慧過人、道德高尚的俠客和英雄,如果他非死不可的話,他的死一般來說總是對手卑鄙暗算的結果。霍元甲死于日本人的惡意下毒,這樣的劇情處理是比較經濟的選擇。一方面這樣編織劇情比較簡單、輕松,不必再像荷馬先生那樣絞盡腦汁想出個阿喀琉斯的腳后跟卻費力不討好;另一方面這樣安排可以加強霍元甲的“殉難”色彩,英雄總是以身殉義,霍元甲與日本人結仇不是個人的私事,他是為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而以身相殉的,這就突出了英雄的偉大,也更容易調動觀眾的愛國情緒和同仇敵愾之心。所以下毒說作為一種為眾多編劇者采納的說法并不完全是編劇者的偷懶或取巧,它是有多方面的考慮的。但這樣說,未免唐突英雄,據我了解,下毒說并非空穴來風的瞎編亂造,而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據的。早期的精武會史料中有個說法:“力士(指霍元甲)歿之翌晨,秋醫(即醫生秋野)已鼠竄歸窟,力士門弟子大疑,檢力士日服之余藥,付公立醫院察之,院醫曰:‘此慢性爛肺藥也。’”這段話是1919年為紀念精武會成立十周年而出版的《精武本紀》提出來的,可以說是下毒說的最有力的證據。相較于下毒的外因說,還有一種霍元甲死于自身病癥的說法,我們姑且稱之為內因說。這種內因說涉及霍元甲是否練內功和是否因練內功得病的問題,武俠小說寫作史上的內功觀念也就因而與之產生了關聯。無論是外因說還是內因說,都指向一個事實——霍元甲有病,因為沒有病就不需吃藥,不吃藥就不會中毒。在外因說里面,無論是精武會內部的人投毒還是日本醫生秋野下毒,都是趁霍元甲有病要吃藥的機會做的小動作。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霍元甲患的到底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致病的?所有的霍元甲死因說里面都不可回避地遇到一個問題:霍元甲患有肺病。肺是主呼吸的,呼吸就是氣流的出入,而“氣”正是內功的本質,這就與內功產生了聯系。霍元甲之死的外因說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患病以后的事情上,但沒有很好地交代其肺病產生的原因,而內因說則關注到這一點,這可以說是二者最大的區別所在。根據早期精武會的實際操辦者之一的陳公哲后來的回憶,霍元甲原來患有咯血病,經常會發作,日本人賣藥給霍元甲,說是可以醫治咯血、治愈肺病,霍元甲相信了,買來服下之后,病情反而嚴重了起來。陳公哲說這段話時沒有是非判斷,他沒有說日本人下毒,但又肯定了霍元甲購服日本人之藥病情加重的事實。陳公哲這段話的后面,直接點出了霍元甲生病的原因,是霍元甲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而導致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精武會五十年》)陳公哲的意思很清楚,他不同意下毒說,他傾向于認為霍元甲是死于自己練氣功不得法而導致的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