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今天的各種音樂演出中,我們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即便有,也都是出現在仿古的各種表演儀式中。而我們要說到的這套編鐘更加與眾不同,因為它的材質是黃金。光是看到它的原材料,就已經能夠估算出它的價值了。這套編鐘身上,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乾隆帝是世界上最會享受的君王之一。乾隆五十五年,就是1790年,這一年是乾隆的八十歲壽誕,風光無限的乾隆爺,覺得自己的壽誕絕對不能平平常常的過,因此就下令各地要給他進貢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于是,舉國上下一通折騰。為了彰顯皇朝的尊貴、富足,也為了表示對皇上的尊重,朝廷大臣們決定效法康熙六十壽辰鑄造純金編鐘那樣,也用純金打造一套金編鐘。只是這組金編鐘要比康熙皇帝那組規模更大,也更為精致。
這套金編鐘鑄造過程極為復雜。全套16枚,共用去黃金11439兩,每一件編鐘的背后都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編鐘上瑞獸復為鈕,兩條蟠龍躍然其間,波濤云海環繞金鐘,彰顯著帝王尊貴之像。更令人稱奇的是,與銅編鐘以大小的不同來定音不一樣,這16只黃金編鐘外表大小竟然是一致的,原來它是靠每個鐘的厚薄不同來定音的,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稀世之寶。
金編鐘的制造工藝,誰看了都要嘖嘖稱贊:它發出的和諧清脆音調,讓人嘆為觀止。這一組編鐘不僅是歷史文物,也是藝術的無上珍品,從中折射出康乾時期盛世國力的富足和強盛。
乾隆帝敕造的這套金編鐘從此就成為了大清國宮廷里的重要禮器,每逢大典,就用它來進行演奏。可是,這套金編鐘并沒有始終存放在皇宮里,而是經歷了不平凡的風雨歷程。一套屬于皇帝的金編鐘,又怎么會流落民間呢?
乾隆在即位初年效法漢族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就秘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乾隆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乾隆帝十分傷心,于是遷怒于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也憂懼而死,立儲的事讓乾隆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轉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十三歲的乾隆帝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著的皇子只有六人,這六人中,又有兩個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乾隆帝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相對而言永琰的缺點最少。永琰的生母魏佳氏,父親是內務府管領,是漢軍旗人。乾隆十八年的時候(1753年),魏佳氏被選入后宮,被封為貴人,據記載,魏佳氏長得非常漂亮,有沉魚落雁之美,而且精通琴棋書畫,乾隆很喜歡她。魏佳氏先后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是乾隆所有后妃中為他生育最多的妃嬪,由此可見,乾隆是多么喜歡魏佳氏,后來更是將魏佳氏冊封為皇貴妃。由于當時后宮的烏拉那拉皇后失寵,魏佳氏實際上就掌管著后宮。既然永琰相對來說也算是“矬子里面拔將軍”,他母親又是自己喜歡的妃子,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乾隆帝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按照雍正定下的規矩“秘密立儲”,他書寫了立儲諭旨,將諭旨藏在一個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將匣子放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儲工作。
乾隆那時候也不知道能活多大歲數,一激動,就發誓,自己當皇上的時間不能超過爺爺康熙,康熙在位61年多,他乾隆就當60年就行了,可是他自己也沒料到,他的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到了85歲還蹬蹬的,東北話,杠杠的。可是話已經說出去了,而且以尊崇孝道出名的乾隆,總不能說了不算吧,于是這才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以85歲高齡離休了。其實,老爺子心里可是老大不愿意呢。何以見得呢?有記載為證: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號),圓明園勤政殿,乾隆帝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令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毓慶宮。以明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皇帝處理“尋常事件”,意思就是小事皇帝處理,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每天還要對皇帝“訓諭”。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太上皇退位是老大不樂意,那么還有一件小事兒,就能看出乾隆的心思了。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皇帝不靠攙扶,邁著穩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寶座的臺階,就皇帝位。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皇太子颙琰立在西側,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莊嚴、壯觀。一切都挺好吧,可是乾隆爺到了大典的時候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颙琰,只念一下傳位詔書即可。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到天下也有損乾隆帝主動禪讓的偉大的形象啊。于是連哄帶勸,就差哭諫了,最后乾隆這才答應交出玉璽。
嘉慶帝對乾隆那是十分順從,或者說是相當地順從了。當時朝鮮使臣向國內報告中國情況,說嘉慶帝“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則亦喜,太皇笑則亦笑。”隨著乾隆太上皇的身體逐漸衰邁,他的寵臣和珅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這就埋下了大清國衰敗的根兒,以至于到后來,作為至高無上和國富民強象征的金編鐘,都不幸而流落民間市井,東躲西藏。
天津廣播電視臺濱海廣播《城市記憶》節目播出頻率:FM87.8\AM74.7
首播時間:每天6:00;
重播時間:每天14:00和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