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離不開海河。海河的歷史比天津久遠,它上吞九水,中連百沽,下達渤海。它是天津城市的源起,往來的船舶,締造了城市繁榮;海河沿岸,云集文人雅士、名商巨賈,成就了都會的中心。
但是,你可曾知道,海河一直叫海河嗎?為什么眾流在津門歸海?
其實海河不僅只是一條河,它代表的是我們中國五大水系之一的“海河水系”,它的源遠流長原來一直超越我們的想象。
天津是一片退海之地,現(xiàn)在殘存的貝殼堤,就是當初古海岸的遺跡。歷史上,黃河曾三次經(jīng)天津入渤海,它攜帶的大量泥沙,以驚人的速度造就了天津平原,為后來的天津衛(wèi)搭建了一個演繹歷史的大舞臺。
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歷史的開合和時代的變遷,就形成了現(xiàn)在這種格局。
天津設(shè)衛(wèi)建城已有600多年,但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fā)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都在天津地區(qū)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shè)官建制,發(fā)展?jié)O鹽業(yè)生產(chǎn)等活動。尤其是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的地位便日顯重要。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它的上游有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五條河流和300多條支流。河脈縱橫交錯,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斜鋪在華北大陸上。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參與了海河治理工程的李延年先生會這樣帶你看海河:
天津是個典型的河城,海河從城市中心環(huán)繞到濱海,貫穿九個城區(qū),大小三十彎,串起了蜿蜒的七十二沽里。可海河的源頭又在哪里呢?據(jù)天津市河西區(qū)教研室研究員、中國地理、歷史研究學者翟宜民說,
作為中國其中的一大江河水系,海河水系范圍廣闊:它西起太行山,東鄰渤海,北跨燕山,南界黃河。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qū)都處在海河流域,占全流域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北京市和天津市坐落在海河流域東北部。海河流域還包括了山東北部以及山西、河南、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說,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000年前。但那時,海河并不叫“海河”,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海河曾變換過很多不同的名稱。
2000年前,中國最早的一本地理著作,叫《禹貢》,當時給海河起的名字叫逆河,因為海河是倒著流的。說它倒流的原因則是因為潮水。潮水對天津太重要了。還有就是北魏的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當時起名叫“泒河尾”,這要從歷史上算起屬于大清河。酈道元先生講的很清楚,是很多道河匯聚到這兒以后,剩下的河的最后一段叫“尾閭”,海河便是這最后一段,所以叫“泒河尾”。隋唐時期,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海河又被叫做“沽河”了,北運河也曾經(jīng)被叫“沽河”應(yīng)該就是因此而來的。到了宋遼時期,海河又被叫“界河”。當時,遼、契丹、與宋對峙,天津北邊是契丹,南面是大宋,這樣算來,天津還曾經(jīng)做過兩朝的界限,因此叫界河。金元時期,海河被稱為“直沽河”。海河的名字最早源于明朝末年,當時因為天津已經(jīng)設(shè)衛(wèi)了,因此以“河海相通”,叫海河。到清朝的時候,在一些官方文書上,把海河叫做“白河”。這是因為北運河的上游有潮白河。比如鴉片戰(zhàn)爭,英軍在廣州失利,到了定海又失利,就北上到了海河口,有一個著名的“白河投書”,而歷史上白河其實就是海河。
早年間在天津就有句俗語,叫做“九河下梢天津衛(wèi),三道浮橋兩道關(guān)”。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九河”的確切定義一直爭論不休。學者翟宜民認為,歷史上對“九河”有很多種說法,但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比如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里就列出了九道河的名字,但是這九條河,現(xiàn)在看,比如沽水(北運河)、漳水、衛(wèi)河、滹沱池(子牙河)、大清河等,這五條河如今還可以找到。但是接下來酈道元提的另外四條河,限于歷史條件就顯得不夠準確了,比如說淶水,實際上是現(xiàn)在的巨馬河,它是大清河的一條支流。還有易水,激河、洹河,這些河遠遠夠不上大河,而只是衛(wèi)河在河南的小支流。洹河還在,現(xiàn)在叫安陽河。到了民國初期,西方的地理文化傳入中國并被采用,這個時期,中國最早的,也是地理界的第一份地理雜志創(chuàng)于天津,在這份雜志中也實實在在提出了九條河,但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在這新的“九條河”里提到了薊運河,但實際上薊運河跟海河不匯流,即便到現(xiàn)在也還是單獨入海。再比如灤河、遼河,也不入海河。
那么這“九河”的“九”又是怎么來的呢?其實它涉及到了我們中國人對數(shù)字“九”的崇拜。中國人認為九是數(shù)目之最。另外,九屬于陽數(shù),單數(shù),吉利。說九河下梢必是很長了,天津人引以為豪:我地處九河下梢,北方澤國。甚至是“七十二沽沽水闊,一派江南小揚州”。但實際來說“九”是一個數(shù)值多的概念。數(shù)字九更多的是一種文字表現(xiàn),是一種追求。所以,九河下梢,如果用準確的概念來說,就是清朝詩人陳元龍寫的,眾流歸海下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