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歐體楷書就必須了解。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提、鉤、折這八種基本筆畫構成,不同的是各家書體在其點畫形態和結構布局上吸取了前人書法的長處,經過長期研究探索,創造出獨特風
格,形成其體勢特點。學習歐書須先仔細觀察,認識歐體《九成宮醴泉銘》的特點,才能入體。再經過一段時期的臨摩,培養手眼一致,才能真正學好,縱觀歐書《九成宮醴泉銘》字帖全文,我們感到歐書字形有其獨特的特征。
(1)歐字字形又窄又長,如門字框左右兩豎畫腰部向里收束,稱為“內撅法”,使字形變方為窄。由于字寫得窄,字影就顯得長了。
(2)歐字穩,如昆、暑等字無不寫成上窄下寬或上小下大。這樣寫重心平穩,所以歐字不不管是方形還是長方形,個個都穩如泰山。
(3)歐字結體大都向右擴展,如高,德、養等字。把這些字放在米字格內,則清楚地看出每個字的重心都偏在中心左邊,以讓出右邊。同時這些字的橫畫比其它字更向右上方斜。仔細觀察這些字的豎中線,則發現這些字左右筆勢、比重仍能相等。
歐體楷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點畫、用筆和結體三方面。
1、點畫特征。
學習書法首先要學好基本點畫。掌握某一家書法點四的形態變化,又是學好某一家字體的關鍵。所以,先按照八種基本點畫去熟練熟記,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歐體的特征了。
橫畫:歐書的橫畫一般多用方切起筆,但是歐書的方筆不像北魏《始平公造像》有過方的棱角,也不同于顏體圓頭起筆。寫法的區別是逆鋒起筆后,顏體轉鋒向下落筆,而歐體則是折鋒直下(或斜下),截成方頭。收筆也不一樣,顏體用重頓垂尾的筆法,而歐書頓筆回鋒的幅度較小。橫畫的形狀,歐書多作上仰的扁擔形,而顏書大多由重到輕,筆畫越來越細。
捺畫:歐書的撩大多是由細到粗,至捺出點時頓筆,然后逐漸提筆平出,力送鋒尖寫成方切的三角形捺腳。以平捺為例:顏書起筆處多向下有個曲頭,中段向下曲度較大,出捺時捺底是圓弧狀,捺尖微向下出鋒,而歐書則是筆勢平直,介于魏顏之間,特劇是捺腳頓筆處魏書意味更濃。
鉤畫:毆字的鉤畫與眾家不同,尤為特殊。豎鉤豐滿含蓄,形態似三角形小鉤,它的寫法是折筆向左平推出鋒,鉤尖向左或左下。而顏體則是回鋒向上提挑出鉤,鉤尖朝左上。
撇畫:歐書的斜撇、平撇外形,很像北魏《始平公造像》的撇,但歐書的寫法仍是圓筆。而顏書的撇實陸上就是“懸針豎”向左斜下,寫法與“懸針豎”同。如“仁”字單人旁的撇畫,顏書寫法是“直線下撇”,即轉筆向右下頓筆鋪開毫后,順勢向左下方疾速而挺直地撇出,神態象飛鳥啄食似的猛銳;而歐書則是向下略有彎曲撇出而不是直線下撇。
2、用筆特征。
學習歐書除掌握好它的點畫特征,還需把握由基本點畫變化而來的各種用筆特征,追本求源,究其所由。
(1)歐書的替代筆畫。
歐陽詢書法繼承了漢代隸書和北魏楷書的寫法,這一點需要注意。如以橫畫代點(戶、充字的頂點寫成橫畫),以豎畫代點(寶蓋頭的頂點寫成短豎),這是漢隸的寫法,其目的是為了加重上部份量。又如“戈”字的右上點,“必”字的中間點和三點水的中間點都寫成短撇,這無疑也是北魏楷書的寫法,目的是為了使點畫呼應氣勢相連。另外,有此被框住中間的短小的橫、豎畫,歐書往往用一小點來代替,如“甘”字中間的小橫,“色”字中間的一短豎。
(2)歐書的特殊筆畫。
歐書有許多獨特的用筆特征,應細心體會,勤于實踐。
政書的豎畫,除挺直的中豎,大多是取與字心相背之勢,如在左邊的豎畫中部向右束,在右邊的豎畫中豎向左收束,左右都有豎的“門”字框及方框字,兩豎作楣背弧形,如“)(”。所以歐書字形顯得窄長,這與顏書左右豎相向“()'的弧形恰好相反,故顏書字形顯得方正。如果豎畫在中間,歐字就寫得更長,如‘年”字的中豎。
歐書的短中豎,無論向上向下,都要盡勢伸展。如“典”上部中間二豎應盡勢向上伸展,并且背著字的中心不同程度地帶弧狀,這樣將字形拉成“窄長”。比較難掌握的是“石”字左邊的豎的寫法,這一畫叫曲頭豎。宜多加體會和練習。
歐書的豎彎鉤,沿用漢隸的寫法,猶如軌跡,鋒隨筆轉,形成歐書獨特的風格。和顏書比較,除鉤法不同,還有歐書的豎、橫挺直,顏書則有不同程度的弧度。在轉折處,歐書多方折,而顏書則多圓筆或方圓筆。
至于戈鉤的寫法,歐書用筆瘦勁,所以顯得特別長,彎勁如弓,富有彈性。此鉤難寫就在于既不能過彎,也不能過直,過彎則無力感,過直則失上筆勢。出鉤方向,顏書向上
向里,而歐書則大多向外(即右上方)。
歐仕點的變化也很大,如連點、多點、散點,大小各小相同,形態各異,顯得生動優美。
3、結構特征。
在楷書中,歐體字結構最為嚴密,最講究筆法,就連日本的小學書法教材也以歐體字為范本。歐字按照平正、勻稱、均衡和穩定等結體規律來處理,所以歐字端止嚴肅而不板滯,險勁而又穩重。
(1)歐字結體窄長,肥瘦適中。
歐字的體勢雖然也有方正甚至短扁,但多數給人一種又窄又長的感覺。本來形體是方的,但是由于歐字將“待”字右部短豎盡勢向上伸展,將“意”字上點寫得較直,也就顯得長,本來是長形的字,如“暑”字等,歐字寫得更長了。結體長,就顯得瘦。但歐字的瘦,像練武功的人一樣,看上法“瘦而有種”,故可以說肥瘦適中。連歐陽詢自己也說:“又不可瘦,瘦當形枯。”所以學習歐書要注意歐書神態,切不可一味追求其“瘦”,失上其“神’,結果“瘦而形枯”。
(2)疏密合度,小中見大。
歐書對筆畫繁多的字,往往將中間筆畫緊密鋪勻,將可以向外伸展的筆兩盡勢向外引伸,形成“內緊外松”的體勢,這樣看上疏密調和,布白均勻。如“醴”字,歐字將右半部兩豎向上伸展;“鳳”字將橫折彎鉤盡勢向右下伸伸展;而這些字的中間筆畫緊密排勻。對字形小、筆曲少的字,如“土”、“云”’字等,歐體一般的處理方法是將筆畫適當增粗,并使布白勻稱,這樣字形雖小,卻并沒有小的感覺。
(3)險勢求穩,富于創造。
歐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險勁中求穩重,平直中見險絕。歐書往往打破傳統寫法,變化多姿,富于創造,如“壁’字,歐書將字底的“土”字移到左半部“口“字下面,而將“辛”寧豎畫向下伸展,還有“舜”字的“爪”字頭寫成橫豎,左右各一點,而將中間豎畫向上,又將下面左邊“夕字的點寫成曲頭豎向下,使其分別向上向下伸展,再有“極”字,將“極”字的“又”字的捺畫寫得特別長,把左邊的“木”字旁抬到橫畫上面,并省去“木”的右點,這樣看來似乎是點顛倒錯亂,卻顯得更險更穩,猶如比薩斜塔,雖險卻千年穩同。
歐書往往將有些字的中心部位筆畫,向右邊偏移一些,而將下部的筆畫向右偏移或伸長,這樣來達到左右均衡,重心穩定,所以,歐字越是險勁,越顯得穩重,這點一定要仔細觀察體會。如果將歐字寫的四平八穩就不成其歐書了。
如“愛”、“色”、“冠’、‘城’、‘代”等字無不將捺、豎彎鉤、戈鉤等筆畫盡勢向右下角伸展,看來好象很險絕,實則很平穩。正如梁山獻在《評書帖》中說:“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小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 歐書凡險筆必力破余地,而又通體嚴整安頓照應,險勁而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