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社交生活有多難?
有時候,一個軟件功能更新,就能打破你小心翼翼維持的體面。
12月21日,微信發布了新版本。
不少網友慶幸——還好不是上線“訪客記錄”和“已讀”功能,數萬人點贊認同。
更新留給網友最后的溫柔是沒上線“訪客”和“已讀”功能 / 微博
因為,靠“朋友圈3天可見”“不讓TA看我的朋友圈”,精心建筑起的社交堡壘,本就脆弱無比。
1
不設這3個功能
其實是一種溫柔
一次社交功能改版,就能引發一輪劇烈討論。
幸好,這幾個功能沒上線。
1、 已讀功能
正如網友所說,人性經不起“已讀”的考驗。
網友吐槽已讀功能是負擔 / 微博
當你好不容易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準備好零食,調整好姿勢,窩在被窩里,剛準備打開手機開始刷劇,工作群里,老板一條消息發來:
有一個緊急的會議報告,誰有空趕緊做一下,馬上發給我。
本來可以安靜地裝死,但赫然顯示的“已讀”二字,已殘酷宣判:
“被加班砸中的幸運兒,就是你了”。
有網友曾發帖吐槽,作為一個上班族,她堅決拒絕已讀功能。
“有了微信之后,工作響應時間已經比上班時間延后了許多,如果有了已讀功能,還活不活了。”
沒理由逃避工作,也沒有可供喘息的機會。
工作如此,愛情同理。
有人說,對于在愛情里劣勢的一方而言,每一次的已讀不回,都是一次不安的折磨。
如果已讀功能上線,這樣的對話就會無數次上演:
網友在微博上質問男友 / 微博
當秒回信息變成了檢驗感情的標尺,它就化為互相傷害的利器。
微博下線已讀功能后,網友在評論區表示支持 / 微博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回復是禮貌,秒回看情分,有時候,不回復就是一種回復。
人與人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旦被打破,看到背后殘破不堪的真相,真的不會開心。
“我寧愿相信你是沒看見,也不愿看到你已讀不回。”
不設“已讀”,撐住了成人社交的最后體面。
2、查看撤回消息功能
在沒有后悔藥賣的世界里,微信的撤回消息功能,給了人兩分鐘反悔的時間。
工作群里,撤回一句無心之失,可能避免一場小型尷尬。
家族群里,撤回一句發錯群的臟話,你還是長輩眼中的乖小孩。
和暗戀的人聊天,撤回一句沒忍住的告白,朋友還能繼續做下去……
美國社會學家Erving·Goffman曾提出“擬劇理論”。
說的是,人們會通過選擇適當的言辭、行為,來塑造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地維持自己的理想形象。
但哪怕是成年人,也總有失控的時刻。
一時頭腦不清醒,或情緒上來,說了詞不達意、不該說的話,是常有的事。
假設有了查看撤回消息功能呢?
好一點的情況,你原本只是手抖打錯了字,在對方的追問下,又要廢一番口舌去解釋。
壞一點的情況,正像有人說的那樣:“撤回的消息,都是不能說第二次的話。”
在查看撤回消息功能面前,一時沖動說出口的“分手吧”,對方再也不能假裝看不見。
那些沖動型人格的人,生活會失去許多挽回的余地。
作家廖一梅感嘆:“一個人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在查看撤回消息功能面前,你無心泄露的秘密,再沒機會掩飾。
“語言在表達愛意時,總是無力;在表達傷害時,卻很鋒利。”有些傷人的話一旦發出,隔閡也跟著造成了。
沒設“查看撤回消息”功能,是留給成年社交最后的溫柔。
3、 查看訪客功能
如果可以查看訪客記錄,對于有暗戀對象的人而言,無異于一個噩耗。
再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偷看TA的朋友圈,默默了解TA的生活。
輿觀網YouGov曾就年輕人使用社交媒介的問題,做過一個調查。
結果顯示,近半數成年人都有偷看自己現任社交平臺的經歷。
15%的人表示,自己每天都會查看另一半的短信和社交平臺。
監視另一半社交平臺的頻率統計 / 輿觀調查網(YouGov)
在各種關系中,訪客記錄功能都能被利用。
每一條動態,都可能會淪為大型抓包現場。
網友吐槽自己經常被現任的各路前女友圍觀 / 微博
競爭關系的同事、鬧掰了的閨蜜……一一現形。
一旦發現,難保自己不會腦補一場大戲。
把精力耗費在理不清的人情糾葛上,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2
社交網絡
縮小個人空間
小時候,逢年過節被父母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來一段才藝表演;長大了,在應酬場合被各種眼神示意敬酒,還要連帶一串客套說辭不重樣……
不這么做的話,就會被認為沒有禮貌、沒有教養。
這種“身不由己”其實一直沒消失,只不過隨著身份的轉變、技術的發展,換了一種形式。
同事、上司、愛人、好友發來的消息動輒999 。
有的來不及回,有的是看過后,不想回。
被工作和生活掏空的年輕人,也想有那么片刻時間,能不被過度干擾,不必去討好任何人。
只是,工作中的同事、客戶可能會越加越多;
微商、代購,動輒刷屏;
沒有征求意見,就被拉近莫名其妙的群。
三五年沒聯系,唯一的聊天記錄就是求點贊。
明明都不熟,卻三番五次讓幫忙砍價搶優惠。
這些瑣碎的“騷擾”,讓人煩不勝煩。
所以啊,人們對“已讀”“訪客記錄”等功能充滿擔憂,也是想給自己留點喘息的機會。
3
社交需要邊界
尊重別人,也別忘了尊重自己
不可否認,某種程度上,朋友圈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被垃圾信息困擾也跟自己不會篩選、經營朋友圈有關。
如果不想被裹挾著走,就需要學會say no,堅持自己的交友原則。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社交軟件里“裝死”,不發朋友圈、裝作不在線,甚至最終直接卸載軟件……
用一種“消極社交”的方式減少與他人的聯系,在主動拒絕無效社交的同時,和別人的生活保持距離。
大張偉被問及不發朋友圈的原因,回答“我不認為誰都是我的朋友” / 橘子娛樂《新青年·尬聊》
但想保持隱私,需要的不僅僅是“沉默”。
更重要的是,用尊重和適當的拒絕去建立“交往邊界”,給彼此一點喘息的機會。
1、尊重別人的隱私
如今,我們能打破時空距離,做到隨時都能和對方取得聯系。
但也正因如此,有人開始把對方的回應看成是理所應當的。
“他沒有回復我的消息,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了?”
“他/她已經兩個小時不回我了,是不是不愛我了?”
某情感調節綜藝中,一對交往一年的情侶因不及時回復消息而互相猜疑。
主持人感嘆:“現在的戀愛談得太簡單了”。
曾經,思念是趕很遠的路去見戀人的歡喜,是冬天送晚飯給對方生怕飯涼了的焦急……
現在,都被簡化成了“等待回復消息”。
難怪主持人會說“這樣的戀愛怎么這么沒勁呢”。
相比于真心的陪伴,僅僅計較社交回復的戀愛太單一了/《愛情保衛戰》
除了無聊,更讓人疲憊和心累。
感情不再是點滴細節中透露出的愛意,反而成了可量化的消息回復速度、視頻次數、朋友圈點贊記錄,甚至是每日問候的句子長度……
一旦對方暫時“隱身”,便開始質疑TA對這份感情的態度。
但再親密的感情,也要有界限感。
2、敢于開口拒絕對方無禮的要求
面對別人的請求,我們習慣了用禮貌去回應,即使心里萬分不情愿。
轉發朋友小店的廣告、點進投票界面給同事的孩子投票、為了同學拿到抽獎資格點贊刷屏的朋友圈……
心里說了千百遍“我不想”,嘴上還是不好意思拒絕。
從不敢開口拒絕的那一刻起,關系的天平就開始傾斜了。
你覺得不情不愿,百般不舒服。
對方卻以為你心甘情愿,下一次更毫無顧忌。
本是為了保留禮貌去維持雙方關系,時間久了,反倒積聚了更多矛盾。
微博網友分享自己因“不會拒絕”而遭遇的困擾 / 微博
學會拒絕很重要,也沒有那么難。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同學的媽媽來家里做客,面對她的種種要求一家人都不好意思拒絕。
但在她想要看小雪的雜志時,小雪直接回應道“不,對不起阿姨”。
小雪拒絕對方的要求/《家有兒女》
她以為父母會批評她沒禮貌,父母反而向她請教如何能坦蕩地說出“不”。
小雪說,“我有權利拒絕別人。無法說不是一種控制力差的表現。”
說“不”其實很容易 /《家有兒女》
在不敢拒絕只能答應的時刻,也許你以為的禮貌早已變了味,變成了卑微的討好。
我們常誤以為“擅長社交”和“情商高”成正相關,在社交場合游刃有余的人,更值得去深交。
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相反,我們需要正視“社交騷擾”。
大量外界刺激會加速能量的消耗。
所以我們更需要給自己留下獨處的時間,來進行安靜的、深度的思考。
學會拋棄掉無用的關系,適當地保持沉默和距離。
比尊重他人更難的,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