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是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
在過去的十五天里,我們一起見證了我國電影圈的一場童話故事
——一個一直沒太進入大眾領域的作家劉慈欣,和一個之前拍過最好票房是個青春片的導演郭帆,在一個之前中國幾乎沒有的電影領域科幻,拍出的第一部大制作電影,一共拿到了超過40億票房,已經是中國影史票房第二的神片,大有趕超第一的《戰狼2》的架勢。
在流浪地球之前,國內最火的電影是戰爭和喜劇。
但全世界尺度上,票房最高,最受歡迎的題材幾乎全部都是各種意義上的科幻。
02
有關科幻為什么是最主流,票房也最高的電影,有很多說法。
一方面它代表我們對未來的展望,代表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對未來科技的理解和幻想,這種幻想往往超越民族和國家,能給我們帶來非常正面的情緒。
比如五十年前庫布里克拍過一部科幻電影,叫《2001太空漫游》,以對未來大膽的預言,非常后現代的設計以及充滿哲學意味的畫面隱喻一戰封神。
另一方面科幻電影也是最適合展現高超電影特效技術,帶來超出想像感官體驗的一種題材。
比如世界影史票房最高的電影《阿凡達》。
你現在再去看它,是體會不到2009年的人,看到這樣一部電影時內心的震撼的。
我記得那會兒我上高一,家里接待了一個德國人,我帶他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他整個人都HIGH炸了。
出來用德語高呼:
“這光。”
“這水。”
'這細節。'
“我真是HIGH爆啦”
好像他看的不是電影,他看的是美金,是人民幣,是人類智慧結晶的感覺。
——好像這么說也確實沒錯,畢竟阿凡達的成本超過2億美元,視覺革命,用頂尖的CG特效和3D技術,創造了天神下凡一樣的效果,也創造了栩栩如生的一個世界。
截取當年豆瓣的一個評論:
Jake成為“阿凡達”混血生物進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之后,那些豐富多樣的草本植物似乎就在人鼻子底下,觸手可及;Jake第一次看到一片倒置傘狀的巨型多層紅色花朵時,那些陽光般伸展的針葉花瓣幾乎就覆蓋著前面觀眾的腦袋,伸伸脖子說不定你也能碰到。更不用提那些漫天飛舞的“靈魂樹”種子,它們像雪花,又像海洋中透明的水母,環繞著電影中的人物,也包圍了屏幕前的每一個人,讓你屏氣凝神,讓你目不暇接,讓你徹底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迤邐世界中無法自拔。
希望這些文字能幫助你們體會到當時那些走進一家還不錯的電影院,觀看阿凡達的觀眾的感受,之所以強調“還不錯的電影院”,是因為直到今天,我國大部分電影院都沒達到播放3D電影的標準,導致一看3D電影不是畫面太暗就是屏幕看不清,根本體會不到新視聽效果的震撼。
正是因為這種震撼,卡梅隆再次封神,《阿凡達》狂砍27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范圍內都一騎絕塵——注意,那是2009年的27億美元,如果放在今天,還要更多。
因為阿凡達,叫一聲卡神,一點問題都沒有,何況他還有終結者,還有泰坦尼克號,還有異形2...
要知道卡梅隆并不是一個高產的導演,自從2009年阿凡達之后,他就一直沒有新的作品,不但沒有導演作品,甚至連編劇作品都沒有。
——這像極了1997年卡梅隆憑借《泰坦尼克號》名利雙收,拿下當時全球票房冠軍和那年奧斯卡之后的12年。
那12年中,他一共只有三部作品,還都是紀錄片,就在所有人都覺得他已經老了,當所有好萊塢導演都開始玩CG特效的時候,卡神出來,拋出了讓每個人都只能高呼“牛逼”的電影。
而我們幸福的是,在看完代表中國科幻電影視覺特效里程碑作品《流浪地球》之后,馬上就能看到代表全世界最高等級視覺特效的電影,卡梅隆編劇和監制,帶著阿凡達原班人馬制作的新片。
《阿麗塔:戰斗天使》
時隔10年,卡梅隆終于又回來了。
而這也是我最近最期待的一部電影。
03
以往的硬科幻電影,往往你看完了也云里霧里,因為世界觀太宏大,導演想說太多東西,所以對不了解的普通觀眾,非常不友好。
就像是開胃菜還沒上,導演就硬塞給你一只烤全羊,雖然烤全羊很好吃,但上來就吃,也會把人嚇到的。
但卡梅隆不同。
從阿凡達就能看出,他喜歡用一個人人都能懂的有趣故事,讓人對一整個世界著迷,之后愿意繼續了解的,卡梅隆給他們專門做了一整本設定集,詳細介紹潘多拉世界。讓不同層次的影迷,都能獲得樂趣。
這部《阿麗塔》也是一樣,普通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燃到爆炸,熱血到爆炸的優秀科幻動作片。
而資深觀眾,可以去找它的原著漫畫《銃夢》看,那也是一部戰斗為主,非常熱血,但細究起來世界觀又格外宏大的神作——事實上早在2005年,卡梅隆就買下了這部漫畫的電影改編權,然后用了近15年的時間籌備。
我之前和朋友開玩笑說,這感覺就是一個老漫迷,任性的對世界安利他喜歡的漫畫。
我也是個漫迷,看過很多漫改電影,深知從漫畫到真人電影,其實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的,尤其是日本漫畫。
不同于美漫的寫實,日本漫畫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人物設計非常卡通非常夸張,角色往往會有過大的眼睛,或者過于扁平的五官,現實世界很難找到讓粉絲滿意的角色。
比如《名偵探柯南》真人版,如果說新一的選角還說得過去的話,小蘭的選角總是被人吐槽。
最關鍵的是,就算有一個人,長得和漫畫中的毛利蘭一模一樣,小蘭姐姐那個發型,也不是正常人可以做出來的。
《銃夢》的改編也有一樣的問題,可以看到主角阿麗塔的眼睛非常大,整個人的感覺是非常夸張和卡通的:
現實世界就算能找到這樣的人,也無法還原未來科技一樣的漫畫感——一般大家的處理方式,是采用全動畫,因為我們用CG去模擬一個人的時候,會有恐怖谷效應。
即一個虛擬人物,越像人類,觀眾就會越覺得違和,因為我們平時看過太多人臉,只要人臉上有一絲一毫不像,我們大腦都會自動分辨出來。
但卡梅隆的特效團隊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用表演捕捉的方式來完成,光一只眼睛就用了830萬像素制作,阿麗塔的臉部肌肉的動作比《阿凡達》的妮特麗要多三倍左右,她頭上更是有超過13.2萬根頭發、2000根眉毛、480根睫毛,臉和耳朵上有近50萬根“桃色絨毛”。
在鏡頭推置中景時,阿麗塔臉部紋理清晰,肌膚圓潤飽滿,甚至導演都表示“阿麗塔比真人還真實。”
為了做這部電影,維塔工作室一共用了三萬臺電腦,800位技術人員,總計4.32億小時來渲染,耗資超過2.4億美元。
于是我們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像真人,但又充滿漫畫感的阿麗塔。
主角這種漫畫感
我們把這種風格稱為——一看就知道她來自于未來的風格。
可以說阿麗塔的形象,代表了如今電影視效的最高水準,和《阿凡達》相比,用他們的話來說,是做到了從photo graphic進化成了photo realistic,從動作捕捉升級為表演捕捉。
科幻電影當然可以通過文字來交代背景,有很多這樣的佳作。
但如果主角一出來,所有人都能看出,“哦,這確實就是500年后的少女改造人。”,該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卡梅隆做到了,也只有卡梅隆能做到。
04
日本漫畫還有一個特點是,所有日本漫畫家,都是分鏡大師,他們往往能通過簡單的幾幅圖的過度,把一整場戰斗描繪得很精彩。
大家只要看幾幅畫,這些人物好像自己都會動一樣。
比如《銃夢》原著中,這樣通過簡單的幾畫,空間感就出來了。
但這些動作,現實中的演員是做不出來的。
所以電影如何還原這種超燃的戰斗,是難點,也是看點。
這里除了卡神的團隊,還不得不提到電影的導演,羅德里格斯。
右邊這位今年50歲,戴著牛仔帽的導演出生于德州,絕對是硬核動作屆的老炮,他之前一直和昆汀混在一起。
那些偉大的作品,《殺死比爾》,《殺出個黎明》,《四個房間》,《殺死比爾整個血腥事件》,《金剛不壞》,都有這兩位好基友的影子。
他的解決方案是,既然是充滿了空間感的后現代格斗,那一定要把空間感創作出來。
為了還原漫畫中的“鋼鐵城”,他們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真的建了這樣一個建筑,,建筑占地96000平方英尺。片方還建了6公里長的電纜穿過建筑物,使其在拍攝的整個晚上都能照明。而為了使城市的空間更具規模,街道的盡頭都是開放的。而片方還將傳統3D攝影機改造的靈巧、利于攝影機的運動,更準確地還原被攝物的方位。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許多2D轉錄的“偽3D”電影,《阿麗塔》是一部純正的“原生3D”電影,不但不會出現某些電影“只有字幕能看出立體效果”的情況,而且觀眾不需要通過“縱深運動”(比如有東西向觀眾飛來),就能清楚感受到明顯的立體效果,讓人有完美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所以我們說世界上只有兩種3D,一種是卡梅隆的3D,另一種是其他人的3D
在羅老炮的暴力美學和卡神的想象力,以及對極致技術的追求下,電影的特效 打斗場面是我最近幾年看過最爽,最high,最值得去IMAX影院看超大屏幕的。
看過的觀眾,基本都是這樣的評價:
也無怪乎漫畫原作木城雪戶說“這真的像夢一樣”。
當高大的改造人裝備著鐵鏈,尖刺,刀刃和盔甲,以100英里的時速在復雜的賽道上飛馳。
當阿麗塔手提大馬士革彎刀,被機械警衛百夫長團團包圍,再一躍而起,斬向遠方。
當鏡頭拉遠,你看到一座宏偉的不像是真的,但又確確實實充滿細節呈現在你面前的鋼鐵城。
你也會像漫畫原作木城雪戶一樣感慨“這真的像夢一樣”。
木城雪戶手繪
2月22日,卡梅隆,羅伯特和WETA工作室重出江湖,讓你用兩個小時,領略所向披靡的戰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