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8月9日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鴻蒙系統之后,老冀觀察到不同職業的人群對于鴻蒙系統的評價可謂兩極分化:
媒體自媒體人齊聲叫好,有的甚至把鴻蒙抬到了“替代Android系統”的高度。
真正的開發者、特別是軟件開發者卻表示很失望,原因很簡單:這次發布會只介紹了鴻蒙系統的特點(微內核、分布式OS、全場景)以及發展路線圖,卻沒有拿出哪怕是一行代碼、一個SDK、一種開發語言、一個開發實例。
要知道,軟件行業有句俗話叫做“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在程序員的心目中,華為介紹的那些都是虛的,他們要的是更實在的東西。
正好老冀參加了8月15日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的“第七代微軟小冰”年度發布會,這是一個純粹面向媒體的發布會,參會者100%都是媒體人。饒是如此,微軟的演講者在介紹面向開發者的Avatar Framework的時候,不僅Show了源代碼,還介紹了開發者采用Avatar Framework的開發用例。要知道,那天的參會者恐怕沒幾個人會用Avatar Framework去做開發。
老冀發現,微軟、蘋果、Google這些操作系統平臺廠商,他們的開發者大會往往是很熱鬧的,會吸引數以萬計的中小軟件開發者;也是很實在的,他們的技術人員會手把手地教授開發者如何更好地利用他們的平臺。也正因為數量眾多的開發者為他們提供了空前繁榮的生態,他們的操作系統才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抓不住開發者的操作系統,往往也很難成功。老冀記得N年前Android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們強大的中國移動也曾經雄心勃勃地推出了OPhone操作系統,可是卻連個開發者大會都組織不起來,自然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因此,老冀個人認為,華為在這次開發者大會上推出鴻蒙系統概念版,還是有些操之過急。不過,老冀也理解華為當時的處境:8月19日美國政府的臨時許可證就要到期了,此后華為能否正常使用Google授權的Android版本尚未可知。此時發布鴻蒙系統,一來穩住全球經銷商、供應商、合作伙伴的信心,二來也是向Google示威,表示即使沒有Android也沒問題。至于軟件開發者是否滿意,倒是更為次要的問題了。
說到這里,有些朋友估計就要Diss老冀了:誰說鴻蒙系統沒有吸引開發者,當時不就宣布微博、UC、頭條、百度、淘寶、支付寶、釘釘等40多款應用軟件即將推出鴻蒙版本嗎?
老冀估計華為也是這么想的:鴻蒙只要搞定了主要的頭部應用,何愁不成功?可是,如果鴻蒙真的像任正非所言主要面向物聯網市場,如今的物聯網市場恰恰是還沒有形成頭部應用、需要萬花齊放的市場呀!
其實,這也恰恰暴露了華為業務模式的短板:華為擅長集中,不擅長授權;擅長技術,不擅長平臺;擅長自己開發,不擅長讓合作伙伴開發。總結來說,華為是非常優秀的、擁有較強技術實力的系統集成公司,卻不是能夠構建繁榮和豐富生態系統的平臺公司,這也意味著華為仍然還不是全球頂級的公司。要知道,一流的公司都是做平臺的公司。
從過去這些年微軟、蘋果、Google這些平臺領導者的成功經驗來看,平臺領導者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1. 確定公司業務范圍準則,明確哪些業務由公司內部做,哪些交給外部公司;
2. 確定產品技術準則,包括體系結構技術、接口技術。知識產權等;
3. 確定與外部合作伙伴的關系準則,如何處理現實和潛在的利益沖突;
4. 確定內部組織準則,如何利用內部組織結構,更有效地處理公司外部和內部的利益沖突。
而華為在以上各方面的經驗還比較缺乏。在做運營商和企業業務的時候,華為更多的是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客戶要什么就做什么,沒有做平臺的概念;做了消費者業務之后,華為的思路有所打開,如今也在通過HiLink平臺吸引眾多的開發者,不過其中大部分還是硬件廠商。
從過去十多年華為的發展歷程,老冀發現華為并不擅長與中小軟件開發者打交道,而是更喜歡與頭部開發者的全面合作。當然,這在智能手機市場并不是問題,因為Google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應用軟件生態系統,華為只需要借用過來就可以了。
不過,當5G普及,市場熱點從智能手機轉向物聯網設備的時候,華為的這個特點也許就將成為它的致命弱點。在智能汽車、智能電視等市場集中度很高、功能有限、開發者有限的市場,華為這種包打一切的業務模式也許仍然能夠成功。不過,在智能家庭、智能可穿戴等碎片化市場,華為的成功也許就不能復制了。
因此,老冀認為鴻蒙系統能否如華為所愿,成功進入物聯網的每個細分領域,關鍵在于華為能否學會平臺思維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