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徐克拍的《青蛇》,大概十歲的時候看過兩遍,那時候覺得這就是一個中國傳統的浪漫主義色彩的鬼神佛與人的故事,又怎能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人性意義?
直到今天重新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再去看這部片子,只覺得以前都是白看了。
最初的疑惑來自于片名,為何白蛇和許仙的愛情故事卻叫《青蛇》呢?今天才發現,其實說青蛇和法海才是主角并不為過。
①
先說白蛇。
修行1000年的白蛇,美麗妖嬈,當青蛇與印度女郎翩翩起舞的時候,她卻忽略青樓繁華,注意到的是樓閣之上的朗朗書聲。后來在船上再遇,她對小青說許仙是個老實人,容易相處。片中白蛇說過一句臺詞“從一而終”,說明對她而言,雖然在與許仙的相愛中有謊言和隱瞞,實在也是身為蛇妖的不得已而為之。她的本意,只愿以千年修行,換與一心人廝守到老。她是女性隱忍、克制、奉獻的代表,為了破了膽的許仙上昆侖山取靈芝草,為了許仙和他們的孩子力竭而死。其實她何嘗不知道,許仙的懦弱且不專一,但就像很多普通的女人一樣,她愛這個人,所以這些缺點她都可以包容。
②
再說許仙。
許仙其實最能反映真實的人性,既害怕妖魔鬼怪,又無法拒絕美色在前,既被白蛇迷得神魂顛倒,又對青蛇若有似無的勾引想入非非。大概最能代表男人的心理了吧!他的內心充滿著矛盾,他有著凡人的懦弱和自私,但他有自己的善良,比如將法海收妖的佛珠丟掉,并且通知白蛇青蛇避難。其實,這才是最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他人的選擇指指點點,認為非黑即白,又有多少人肯承認自己是光芒和陰暗的結合體呢?
③
青蛇。
有人說,修行500年的青蛇實際上就是白蛇之前的樣子。每一個女人都有半熟少女時的懵懂和無畏,不懂情愛,不會流淚,好奇情愛,躍躍欲試,然后有了經歷,慢慢看透以后,才會像一個“成熟”的白蛇那樣去愛一個許仙那樣的“老實人”。青蛇是自我意識的代表,她完全任由自己的內心行事,羨慕白蛇的千年修行,一直模仿白蛇,尤其是在她幫助白蛇找到許仙時,留下的眼淚,讓她明白了自己終于也擁有了如白蛇般的情感,那是一種悲戚中的喜悅。她比白蛇勇敢無畏,勾引許仙我認為完全與情愛無關,純屬性萌動的模仿和好奇。而在挑戰法海的定力時,實際上是法海破了功,法海從起初稱青蛇為“蛇妖”而轉變在青蛇離去時稱其為“小青”,實則是心緒的轉變。
④
最后說法海,壓軸。
我前面之所以說青蛇和法海可以算主角,因為他們一個是修行的蛇妖,一個是得到的高僧,代表了人性的兩個極端。
無論是蛇妖化為人形,還是高僧以肉身修行。只要涉及“人”,又怎么可能完全摒棄人性的弱點而只留存所謂的邊界與原則呢?法海從一開始就錯了,錯在把無惡的蜘蛛精壓在亭子下。白蛇在劇中說那個帶著兩個小孩的道士“黑白不分”,其實一點也沒說錯,在一些人的眼里,善惡是絕對的,就像法海并沒有發現蜘蛛精有什么過錯,也不管蜘蛛精的哀求是真是假,就收了它。
并且,一直以得道自居的法海害怕自己的欲望。影片中,佛像面容的破碎,蒲團自燃,還有那些長著奇怪尾巴的光頭女妖,都是法海的原則和欲望掙扎的體現。這種掙扎在遇到青蛇后達到極點,他主動對青蛇說,“如果你能亂我定力,我就放了你”,在我看來這何嘗不是一種期待呢?最后法海放了青蛇,其實也就等于默認了自己已經亂了定力。
借歌中的幾句來終結此篇,半冷半暖秋天,熨帖在你身邊,靜靜看著流光飛舞,那風中一片片紅葉,惹心中一片綿綿。
愿你心中,終有一片綿綿。